唐代著名的詩人李白在其代表作《蜀道難》中寫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在這崎嶇險峻的劍門蜀道上走上一遭,雖然不似古詩上描述的那般艱難險阻,但也需處處小心,時有提心吊膽之感。然而,就在這條以險惡聞名于世的古蜀道上,卻有著數(shù)百里旖旎絕倫、綺麗多姿的古道風(fēng)光,令古往今來的行人商旅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這就是川北蜀道的靈魂,以“三百長程十萬樹”而名揚天下的“翠云廊”。
蜀道兩旁,古柏參天,濃蔭蔽日,郁郁蔥蔥,亭亭如蓋,行其道上,夏不知熱,冬不曉寒。古道綠蔭森森,若一條綠色的翡翠長廊,形成“翠云廊”奇觀。后人有詩贊頌:“桓侯翠柏雄千載,七曲旌屏百仞檣?!贝湓评戎鲎郧蹇滴鮿χ葜畣汤彽念}詩,“劍門路,崎嶇凹凸石頭路,兩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長程十萬樹。翠云廊,蒼煙護(hù),苔花陰雨濕衣裳,回柯垂葉涼風(fēng)度。無石不可眠,處處堪留句。龍蛇蜿蜒山纏互,傳是昔年李白夫,奇人怪事教人妒。蜀道難,錯莫劍門路?!?/p>
翠云廊又稱“皇柏大道”,兩旁數(shù)人乃至十?dāng)?shù)人合抱的古柏現(xiàn)存有近萬棵,其夾道列植,遮天蔽日,為劍門蜀道上一道最耀眼的奇觀。翠云廊的來歷大致有五種說法。最早的傳說是當(dāng)年秦始皇為修阿房宮,將蜀中的樹木砍伐一空,以致“蜀山兀,阿房出”。后來為平息民怨,也為了保持水土,又命人在蜀道兩旁大量種植柏樹,所以蜀道上當(dāng)?shù)厝艘话愣挤Q這些古柏為“皇柏”,這條古驛道便又稱為“皇柏大道”。另外民間流傳最廣的則是“張飛柏”,說是三國名將張飛“作巴西太守時,因傳達(dá)政務(wù)軍情,羽書頻繁,令士卒植樹表道”。第三種說法是“晉柏”,說是東晉元帝時,蜀道人曾在驛道兩旁大量種植松柏,世稱“風(fēng)脈樹”,以促地方上多出人才,物阜年豐。尚書郭璞為此寫了《種松記》刻于碑上?,F(xiàn)武連覺苑寺中所存之《種松記碑》,系晉碑風(fēng)化剝落后,宋人蘇東坡重書的碑文。第四種說法是古柏栽于宋朝。據(jù)《宋會要輯稿》載,宋仁宗詔令:“自鳳州至利州,劍門關(guān)直入益州道路,沿官道兩旁,令逐鋪士兵每年栽種土地所宜林木?!弊罱环N說法,則是由明代正德年間,劍州知州李壁(字白夫)所栽。史載當(dāng)時大規(guī)模修整驛道,以青石砌路,并于道旁倡種大量柏樹。李壁在任上還頒布了保護(hù)柏樹的“禁伐令”,要求“官民相禁剪伐”。
翠云廊古柏傳說雖多,不過據(jù)近年林業(yè)部門專家的鑒定,這些古柏大多數(shù)的樹齡在450歲至500歲。李壁任劍州知州時,距今差不多480多年,所以,第五種說法看來最接近事實。不過,前幾種說法我們也不能斷然否定。畢竟過去記載道上有十萬柏樹,如今只留下十分之一不到。
翠云廊古驛道除有幾百米的一小段在漢陽鋪(今劍閣縣漢陽鎮(zhèn))外與川陜公路重合,大多數(shù)已湮沒在劍門山區(qū)的溝壑峻嶺之中。許多路段荒廢,雜草叢生,竟因無人知曉,而在上世紀(jì)那段最瘋狂的年月里,仍保存得完好無損,實為意外之幸事。據(jù)詳細(xì)調(diào)查,皇柏大道兩旁尚存珍稀古柏8097株,一般樹齡在四五百年以上,最老的樹齡高達(dá)兩千年??磥?,翠云廊古柏的確非形成于某一兩個朝代,而是自秦漢以來的歷代都有著“路旁植柏,以表其道”的傳統(tǒng)遺風(fēng)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