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豐富多彩的各種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獨有的稀有鼓種。西盟過去的佤族村寨里置有一對木鼓,有的村寨一個村寨中聚居著幾個族姓,就建有幾個木鼓房。因此,在同一個村寨中有幾個木鼓房的情況?,F(xiàn)在的西盟,僅“司崗里佤族村莊”就存有上百只木鼓,木鼓數(shù)量多,使用木鼓頻率之高,都是足于稱奇的。不愧為名符其實的“木鼓之鄉(xiāng)”。木鼓,佤語稱“克羅”,是佤族人民用來驅(qū)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員,告急友鄰,出征戰(zhàn)斗的重要器具。他們把木鼓視為通天的神靈予以崇拜,因此,1958年以前,在西盟佤族自治縣每一個佤族村寨都有一幢或幾幢木鼓房,每幢木鼓房置一對木鼓,謂之一公一母。
佤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對木鼓有許多民間神話和傳說,均與先民們的神靈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緊密聯(lián)系。圍繞著木鼓而舉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動,構(gòu)成佰族傳統(tǒng)的莊重而又熱烈的盛大節(jié)日活動,是佤族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每年12月(佤族的格瑞月)是拉木鼓活動的時節(jié),整個過程一般需10天。首先由頭人和魔巴帶領(lǐng)部分群眾,在黑夜到選定做木鼓的大樹,獻上貢品,鳴槍驅(qū)鬼,再由魔巴念咒祈禱并揮斧砍樹數(shù)下,接著人們輪流著徹夜把樹砍倒,撿三個石頭放在樹樁上,意即給樹鬼的買樹錢,然后截一段兩米多長的樹桿,鑿出樹耳,穿上藤條,便是要拉的木鼓了;次日清早,全寨男女老少穿戴盛裝來到山上,由魔巴揮舞樹枝領(lǐng)唱著作指揮,眾男子分兩邊手拉藤條,應聲合唱,拉動木鼓,婦女助威吶喊,老人和小孩送水、送酒、送飯,邊跳邊拉,把木鼓拉到寨門外;木鼓在寨門外要停留二至三天,待殺雞卜卦選好時辰后,舉行隆重的剽豬、剽牛儀式,全寨人一齊將木鼓樹拉到木鼓房旁的場地上,由工匠制作。拉木鼓氣勢浩大,場面隆重壯觀,是佤族人民剽悍、團結(jié)的充分體現(xiàn)。接下來便是跳木鼓房和木鼓制成后入房上架時的敲木鼓活動,常常是全寨人甚至整個部落成員參加的通宵達旦的歌舞狂歡活動。祭木鼓,則是佤族的一項重大宗教活動。
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的木鼓已演變成佤族人民歌舞娛樂的器具。與木鼓相聯(lián)系的各種活動已成為佤族人民節(jié)日喜慶的習俗,而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品質(zhì)、團結(jié)向上的精神和粗獷樸實的性格卻成為木鼓之魂,厚重地沉積在木鼓文化之中。近20多年來,經(jīng)文藝工作者首次整理演出的《木鼓舞》及后來出現(xiàn)的各種版本的木鼓舞蹈遍及全國各地,多次走出國外,已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轟動的影響。1994年12月,西盟縣文工隊創(chuàng)作演出的《木鼓舞》被國家列入“中華民族20世紀經(jīng)典舞蹈”,載入我國的藝術(shù)史冊。木鼓舞已成為佤族文化的標志之一。
在西盟縣城旁邊,就有一座專門放置木鼓的博物館,附近村寨的木鼓都寄放在這里,待節(jié)日到來后,村里人專門舉行儀式將木鼓拉到慶典場地,敲響木鼓,盡情狂歡。在博物館里面的木鼓都是用整顆大樹雕刻形成,有大有小,總共約有近百個,最大的直徑近二米。
木鼓產(chǎn)生的傳說
關(guān)于木鼓的產(chǎn)生,佤族民間流傳著多種傳說。因為佤族沒有文字,各種傳說都靠口頭流傳,沒有文字記載,流傳中難免出現(xiàn)差異或變異,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種傳說是木鼓產(chǎn)生于佤族母系社會時代。傳說人類從“司崗里”出來之后,不懂得怎么生活,沒有什么娛樂,生活非??菰飭握{(diào)。有一晚上,佤族先祖女首領(lǐng)安木拐聽到住房外面?zhèn)鱽硪环N很好聽的聲音,便好奇地去尋找發(fā)出這種聲音的地方。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有一個土洞,聲音就是從土洞內(nèi)傳出來的。安木拐就靜守在洞口觀察,看見一只大蟋蟀從洞里爬出來,見到人之后就逃跑了。為了弄清土洞為什么會發(fā)出好聽的聲音,安木拐就用木棍掏開土洞,看見洞底有幾顆光滑的小石子和一些圓圓整整的小木棍。安木拐想,蟋蟀能讓石子和小木棍發(fā)出那樣好聽的聲音,人為什么不可以把石頭、木頭弄來為大家唱歌跳舞作伴奏呢?于是,安木拐就叫人搬來石做鼓,可是敲不響,又叫人砍倒大樹,按照蟋蟀洞里的小木棍的樣子做大木鼓,果然發(fā)出好聽的聲音,但是響聲不大,安木拐為此很苦惱。有一天晚上,安木拐做到一個夢,夢見莫偉(創(chuàng)造宇宙間萬物之神,也稱之為木依吉)笑瞇瞇地來拍她的小肚皮,發(fā)出了“咚、咚、咚”的聲音,安木拐醒來后,領(lǐng)悟到這是莫偉在教她怎么制作木鼓了。第二天,安木拐指著自己的生殖器的樣子,用大木頭鑿木鼓。后來制作出來的木鼓響聲很大,聲音很好聽,隔山都能聽見。從那時起,佤族木鼓就產(chǎn)生,而且定型,世代流傳下來。
木鼓的作用
佤族木鼓大致有三個作用:一用于祭祀;二用于報警召令村民;三用于娛樂。一九五八年以前,佤族盛行獵人頭祭木鼓習俗(一九五八年之后國家明令禁止獵人頭),獵到虎、豹、野牛、馬鹿、大莽蛇等大型動物也要首先祭木鼓,祈求木鼓保佑山寨平安,避災祛難,禽畜興旺,谷物豐收;山寨受到外來侵犯或者發(fā)生火災,則敲響木鼓報警,警示并召集村民抵抗外來侵犯或參加滅火抗災。木鼓也用于村民歌舞娛樂。用途不同敲木鼓的鼓點、節(jié)奏不一樣,村民們聽聲音可以作出辨別。
佤族創(chuàng)造了木鼓,創(chuàng)造了內(nèi)涵豐富的木鼓文化。把木鼓視為創(chuàng)造萬物的莫偉的化身,通天的神器來崇拜。圍繞著木鼓的盛大活動有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等活動。在舉行這些活動的日子里,佤族像內(nèi)地各民族過大年一樣,要穿最新最美的衣服,要吃最好的食物,要鏢牛、泡水酒、唱歌跳舞、舉寨歡樂。從中佤族的宗教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佤族歌舞以及很多傳統(tǒng)習俗都能得到較為全面的展示。
佤族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都有獨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具體程序,并且因地域不同,民族支系不同而有些差異,更顯多姿多彩。所共同是都把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辦成本寨子最熱烈、最隆重、最歡樂的盛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