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fù)合葬是指先后采取幾種形式埋葬死者的葬俗。復(fù)合葬的方式很多,有的先火葬再水葬、土葬或懸棺葬,有先風(fēng)葬瑞土葬,有的先土葬再樹葬,等等。
隋書記載:"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小樹之上,經(jīng)三年后,乃取其骨而焚之。"這是先風(fēng)葬后再火葬的方法。高車傳載:"死亡葬送,掘地作坎,坐尸于中,張臂引弓,佩弓挾鞘,無異于生,而露坎不掩。"這是一咱天葬與土葬相結(jié)合的類型。也有一些民族實行先土葬后天葬的,如宋代朱輔在 溪蠻叢笑 中記載貴州之仲家的葬俗,其初葬施行土葬,等肉體枯腐后,把剩下的尸骨取出后,裝入函中,放到山洞或大樹上,實行天葬。
載:"王死七日而葬,有官者三日,庶人一日,皆以函盛尸,鼓舞導(dǎo)從。輿至水次,積薪焚之,收其余骨。王則收金甕中,沉之于;有官者以銅,沉之海水;庶人以,送之于江。"這是先火葬而后再行水葬的復(fù)合葬。朝鮮族也曾有這樣的葬俗,先行土葬,數(shù)年后再挖墳撿骨進(jìn)行火葬,把骨灰撒入江河,再行水葬。
普米族是先火葬再懸棺葬?;鹪釙r由四人將盛尸體的木箱抬至火化場后用斧頭劈天,讓尸體落入架好柴草的柴房內(nèi),喪師手執(zhí)法鈴和松明念火葬經(jīng),小喪師在柴房上倒入蜂蜜和酥油相拌的香油,再點燃柴房焚化尸體?;鸹笥伤勒咦优b殮骨灰,盛放白布口袋或骨灰罐中,然后由親友送到骨灰洞中存放。
裕固族的葬俗有火葬、土葬、天葬三種,但以火葬為主。他們往往是人死后先火化,第二天收起骨灰,盛入一只紅布袋中,然后再行土葬。土葬進(jìn)起墳,在墳周圍及上面鑲上白色石頭,以示吉祥。
關(guān)于復(fù)合葬的文化意蘊比較復(fù)雜,各地很不一致。復(fù)合葬并不重視遺體的保存,這一點與漢族人對尸體的"防腐處理"大相徑庭。有的氏族甚至不重視尸骨或骨灰的保存,重視的是處理(焚燒)肉體的火的凈化力以及處理靈魂的凈化力,因而絲毫沒有意識到遺骨的神圣性。前面列舉的朝鮮族即是如此,他們是在火葬后再把骨灰灑入江河中,不眷戀遺骨。他們之所以如此,是要表現(xiàn)一種與江河永固的親和關(guān)系,堅信只要把骨灰灑入江河,死者的靈魂就會一定能升入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