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行鼓,俗稱“挎鼓子”,在韓城傳布極廣。歷史上,幾乎大一點(diǎn)的村莊都有自己的鑼鼓隊(duì),不論逢年過節(jié),還是求神祈雨,總能聽到激昂的鑼鼓聲。
韓城行鼓歷史悠久。據(jù)傳,元滅金后,蒙古騎士在韓城敲鑼打鼓,歡慶勝利。韓城群眾沿襲模仿,成為民間鼓樂。傳統(tǒng)的表演,鼓手都頭戴戰(zhàn)盔,腰束遮鞍戰(zhàn)裙,擊鼓時(shí)仰面朝天,成騎馬蹲襠式,模擬蒙古騎士的神姿。即使在今天欣賞韓城行鼓的表演,你仍能感受到這種氣氛:鼓陣排開,令旗揮舞,百鼓齊鳴,氣勢恢宏,酣暢淋漓的鼓姿,強(qiáng)勁剛烈的鼓點(diǎn),似黃河咆哮,如萬馬飛奔。敲到得意處,鼓手們失去常態(tài),如醉如癡,狂跳狂舞,醉鼓醉镲是韓城行鼓的最佳境界。
韓城行鼓在歷史上又是祭神的鼓樂,因此,鼓手們身上又多了一件神圣的黃馬褂。平日受苦受難的莊稼人,只有在敲起鑼鼓時(shí),頭頂坡式戰(zhàn)盔,身披黃馬褂,才感受到做人的尊嚴(yán),神圣之感油然而生。按藝人的說法,一敲鑼鼓就象換了一個(gè)人:跛子不跛,聾子不聾,風(fēng)濕腰再敲都不痛,真所謂神靈附體,人神合一,“神”氣十足。今天看韓城行鼓表演,你仍能從他們的鼓姿中感受到這股“神”氣。
解放后,尤其是近年間,隨著韓城行鼓的外出表演與交流,其表演內(nèi)容更趨豐富?;U隊(duì)的引入是韓城行鼓的又一亮點(diǎn)。鼓陣周圍,幾十位衣著艷麗的姑娘,手執(zhí)彩綢束扎的花桿,在鼓手旁搖曳舞動。在青銅與皮革的原始撞擊中,加入婀娜的舞姿和翻飛的花桿,陽剛與陰柔相濟(jì),更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
韓城行鼓已日趨成熟。在韓城,起碼有十?dāng)?shù)支民間鑼鼓隊(duì)以其成熟的藝術(shù),不同的流派,活躍在韓城的不同演出場合中。幾支突出的鑼鼓隊(duì),已走出韓城,在全國各地受邀演出,廣受贊譽(yù)。技藝杰出的鼓手,鑼手,镲手層出不窮,還有的被民眾授以“鼓王”、“鑼王”的美譽(yù)。這些隊(duì)伍多次在國內(nèi)外大賽中獲獎(jiǎng)。1997年,韓城行鼓隊(duì)赴香港參加香港慶回歸大型慶?;顒樱瑸轫n城人贏得了“中華第一鼓”的美譽(yù)
韓城行鼓,是韓城傳統(tǒng)文化的一張閃光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