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述老北京四合院的書籍文章不少,而我想聊一聊的,是很少被提起的有關四合院的一些犄角旮旯。
先說天棚,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臨時性的。早年有經(jīng)濟能力的人家要是辦紅白喜事,聚會宴請,為招待上門的賓朋,事先請棚匠來,將長竹篙用竹篾捆扎搭框架,然后用十多厘米長的彎針,引麻線繩將竹簾縫在棚架子上。根據(jù)要求,有“官帽”、“裙包”或“全包”不等??梢詰皰鞄ぷ印l幅,供奉圖畫,或張燈結彩或莊嚴肅穆,不一而足。鄰居大鳳她爺爺去世時,雖然家境已貧,眾親友感其“早年參加過義和團,打過洋鬼子,為人豪爽,樂于助人”,大家?guī)鸵r還是搭了大棚,請了道場,祭奠活動搞了好幾天。
固定式的天棚比較少見,從外表上看,這種天棚好像幾根大木柱朝向天空高舉著一個碩大的托盤。木柱上縱橫設有木梁,上面滿鋪木板,一般都高于周邊房檐半米左右,以便通風透光。這多是住在四合院的商家、作坊為了需用而建,例如干果商為晾曬貨品之用。我家右手隔兩門的四合院就有這樣的一座天棚,那是“瓜子兒李”家。
再說天溝。有些四合院是緊挨著連建而成,東西廂房與鄰院相靠的廂房后墻連成了一體。這兩家后檐連成一體就必須解決雨水排泄的問題,通常砌成一條房頂上的流水溝,取名就叫“天溝”。一側廂房有幾間,這天溝就會有多長。兒時淘氣,曾爬到天溝上去放風箏。趕上五一、國慶天安門放禮花,鄰居大人小孩就相幫爬上天溝,能看到天安門禮花的全景,雖然孩童們歡呼雀躍,卻可以不用太顧慮腳下的安全。
還有滲井。早年老北京的市政設施不夠健全,下水管道還不能通達很多院落,有時胡同外的地面經(jīng)年累月人為地墊高,院子里的地面低于院外的地面,為處置生活廢水、雨水,有的院落就建有滲井,傾水口建在西南角廁所的外面,俗稱“地溝眼兒”。記得上世紀五十年代有幾年夏天下大雨,有時院子里的積水都沒過了腳脖子,滿院的積水量相當可觀。如果大雨繼續(xù),積水就快要進屋啦,院內(nèi)眾鄰居便都用臉盆、水桶開始往大門外淘水。可是雨停后只需半天時間,院內(nèi)積水就不見了,您瞧這滲井多管用。
老房子免不了有老鼠,各種捕鼠工具時間長了就不起什么作用了,一物降一物,大人們在各屋門的下門板上鋸開一個或方或圓約十幾厘米的洞口,如果是外屋門,還要在洞口上釘一塊厚實的布簾,這樣冬天可以擋風,夏天可以擋蚊蠅,而貓卻可以不分白天黑夜去各屋巡視,這就是貓洞。
很多中小型四合院并沒有游廊,夏日太陽光直射室內(nèi),尤其是東廂房,午后太陽“毒曬”,屋里熱得像蒸籠,所以有老話:“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于是有些人家就安裝外卷簾,使用時拉動纜繩,卷簾即可上下收放,不僅有遮陽作用,如遇刮風下雨,放下卷簾亦可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早先北京每年都會局部地區(qū)出現(xiàn)冰雹天氣,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后期,有一年八月初的一天中午,狂風暴雨裹挾著大如煤球的冰雹,路邊樹上的樹葉全都砸落了。從軍博到和平門一帶,多數(shù)窗玻璃包括長安街上的很多大圓球燈都被砸碎了。第二天,政府便派人搶修被砸壞的窗玻璃,無論公房私宅,一律免費。當時,如果誰家安裝了外卷簾,遭受的損失就會小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