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美景可謂天下皆知,“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俗語也流傳已久。也因為杭州的美,所以自古以來就少不了外出賞景的雅趣風(fēng)俗。而“西溪樓啖煨筍”就是明清時期至民國幾代杭州人春季出游的一件賞心樂事。
舊時,西溪盛產(chǎn)竹筍,錢塘門外至老余杭一帶,自古以產(chǎn)筍而聞名。所產(chǎn)竹筍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品種也多。西溪最出名筍品是燕筍,因這種筍初露地面時,正是燕子至?xí)r,其色紫苞,故名。西溪另一款名筍,稱之“圓筍”。明代馮夢禎曾說:“法華多筍,日進錢塘門,以餐杭人購筍之需。”而法華山就在西溪。據(jù)上世紀三十年代《杭州新報》記載:“杭州蔬之最佳者,莫如筍,蓋四時皆有……春時有春筍,一名本園筍,夏月從土中掘得者,名邊筍,冬月名潭筍。錢塘、古蕩、法華山、留下并余杭等處,多茅筍,乃茅竹所生?!备咤ピ凇蹲裆斯{》中還說:“西溪啖筍至美。西溪竹林最多,筍產(chǎn)極盛。筍味之美,少得其真?!?/p>
那么古人津津樂道的“西溪煨筍”是怎樣做成的?古籍中也有答案?!蹲裆斯{》記載有“煨筍”的做法:“每于春中筍抽正肥,就彼竹下掃葉煨筍。至熟,刀截剝食,竹林清味,鮮美無比?!蹦敲?,這一款被古人稱之“西溪煨筍”的小菜現(xiàn)在還有嗎?
我請教過蔣村土生土長的西溪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沈慶漾先生。他說,過去西溪農(nóng)民有一種很“鄉(xiāng)土”的食筍方法,稱作“黃泥烤筍”?,F(xiàn)在用這種方法燒筍的人已經(jīng)不多了,做法是這樣的:先取黃泥、鹽和清水拌成厚泥糊,涂裹在嫩筍的外殼上;然后將涂泥的筍,在炭火中烤至泥質(zhì)干燥色白、發(fā)硬,取出;敲掉筍外殼的黃泥,剝殼去根,再將筍肉切片或絲,裝盤。另備姜末、醬油、麻油和味精放在碗中拌和,澆在筍片上,就可以開吃了。沈先生說,做煨筍的作料與做功要求甚嚴:一是筍須剛出土的新鮮竹筍;二是火候有講究;烤久了筍會變味;火候不到,則有生腥味,也很難入口。若廚藝了得,則筍肉鮮嫩,入口清香甘純。
聽人說,從前老余杭一帶農(nóng)民到濕地勞作,路途較遠,中午回家吃飯不方便,就在竹林里就地挖筍,用此方法火煨竹筍充饑,既美味,又果腹,備受農(nóng)夫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