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他們的祖源來自青藏高原上的古羌族。公元10世紀之后,拉祜族先祖結(jié)束了游牧生活,跋山涉水南遷來到今天云南瀾滄江兩岸的普洱、臨滄等地區(qū),定居繁衍至今。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從拉祜族人的傳統(tǒng)服飾、信仰風俗上,看到許多古羌族游獵文化的遺脈。
拉祜族的許多風俗習慣都極為奇特。比如拉祜族對住房的蓋建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不管住房是否損壞,每3年必須重蓋一次,而且蓋房的工作必須要在當天完成,如果日落后還沒有蓋好,就要拆了擇日另蓋;又比如拉祜族無論男女都嗜煙如命,人人都有一個煙袋隨身攜帶,里面裝有煙斗、煙葉、火草、火石,幾乎是煙桿不離嘴,只要把煙桿送到嘴里,哪怕是哭鬧的嬰兒也會立即安靜下來……而在其服飾與裝扮上面也極富特色。
除了未婚女子之外,拉祜族無論男女都有剃光頭的習俗,尤其是已婚婦女,只在禿禿的頭頂留一綹頭發(fā),被稱為“魂毛”,用來表示男女之別。即使在今天,偏遠山區(qū)的拉祜族婦女仍然有著保留剃發(fā)的習俗,他們認為剃光頭衛(wèi)生、舒適,而且是婦女魅力的重要標志之一。
相對于簡單至極的發(fā)型,拉祜族的傳統(tǒng)服飾則顯得典雅而華麗。婦女普遍衣著偏襟右衽長衣,長衣開衩,形同芭蕉葉,顏色多用黑色和鈷藍色,再輔以深紅、深綠相間點綴。這種形同芭蕉葉的長衣,其實是拉祜族對芭蕉樹圖騰崇拜的產(chǎn)物。據(jù)說,拉祜族的祖先在遷徙途中,與其他民族曾發(fā)生過戰(zhàn)爭,在戰(zhàn)敗逃亡過程中,是芭蕉樹救了祖先的命,因此拉祜族為了感恩,便將芭蕉葉世代穿在了身上。
和其他大多數(shù)少數(shù)民族婦女一樣,拉祜族女人也要佩戴包頭,但她們的包頭的確是一種奇觀——族中婦女用的包頭巾是黑色的,3米多長,鑲有600個銀泡,包頭巾在額頭處繞出一個高聳的三角形后,剩余部分就散披在后背,布巾末端綴滿了彩線,彩線的長度甚至可以垂到小腿。隨著人的走動,這條富麗堂皇的頭巾就會蕩漾飄動,宛如一條從頭上垂下的彩虹。拉祜族婦女視包頭如生命,在她們古老的信仰中,包頭就是一件天神恩賜的禮物。
拉祜族人對服裝上紋案圖飾的靈感,一部分來自大自然,一部分則來自本族的歷史記憶:比如他們的衣服上都遍布著彩線編織的花紋,拉祜族語稱之為“哈克布”,紋樣取自月亮花、太陽花、螞蟻上樹花、扁擔花等;用色布拼成的幾何形圖案則被稱為“卡巴”,那是弩弓箭尾的藝術(shù)寫實;而用色布拼接的大小條狀紋飾,據(jù)說有的是記錄狩獵的各種路線,有的是象征祖先遷徙途中所遭遇的戰(zhàn)爭;另外,婦女包頭末端五顏六色的長絲線也是有來由的——相傳,拉祜人先輩在狩獵時,曾捕到了一種美麗的長尾鳥,人們驚艷于它的靚麗羽毛,于是就依照這種鳥的羽毛色彩,做成了女人包頭上長長的流蘇。
除此之外,拉祜族祖先從北到南的遷徙足跡,更使拉祜族的服飾遺存了鮮明的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比如拉祜族兒童的帽子或包頭巾,竟是采用飛鼠或麂子的尾巴裝飾而成,這些抹不去的異鄉(xiāng)痕跡,似乎是拉祜族人對自己古老族源的追憶。
雖然我們現(xiàn)在依然能明顯的看到一些拉祜族獨特的習俗與標志,但是更多的卻是慢慢消失的拉祜族古老而傳統(tǒng)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