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是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院。開元寺位于市區(qū)西街,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名蓮花寺,后改名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今名。
開元寺現(xiàn)存僅為原來的十分之一二,在宋、元鼎盛時期有寺院120所,僧侶達千人。開元寺的大雄寶殿有86根大石柱,叫做百柱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云蓋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
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后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于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后就獻地結緣。幾天后,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開元寺最有名的是它的雙塔,東為“鎮(zhèn)國塔”,西為“仁壽塔”,它們高40多米。塔每層的門龕兩旁有武士、天王、金剛、羅漢等浮雕像。雙塔歷經風雨侵襲,仍屹然挺立,它是泉州古城的獨特標志和象征,也是中國古代石構建筑的瑰寶,它以塔身的雄偉、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鏤的精美而揚譽海宇,吸引著自宋至今的無數(shù)中外學者和游人前來游覽、觀瞻、揣摩和研究。其中東塔曾被列為“中國古塔”郵票四圖案之一。
東塔名“鎮(zhèn)國塔”,咸通六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至嘉熙二年本洪法師才易磚為石,后由法權法師,天錫法師繼造,前后經十年才完工。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tài)勢,顯得輕盈。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1聲叮咚,悅耳怡人。塔頂有八條大鐵鏈,連結八個翹角與剎頂,顯得氣勢磅礴,紫氣飄搖。每一層塔壁上還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別刻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和佛乘,共計 80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細膩,線條流暢,巧奪天工。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梁貞明三年王審知由福州泛海運木來泉州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來政和四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后經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于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guī)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須觀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與學者的廣泛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