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徽州,臘肉有個別致的名字,叫“刀板香”。我喜歡“刀板香”這三個字,似乎能透過文字聞見刀板上食物的清香??纯矗@名字多美,它的色澤更美,豬肉腌制后淡黃色的質(zhì)地里,隱隱有微紅、朱砂、橙紅的肌理。南瓜色的肉皮、黃玉色的肥肉和紫紅色的瘦肉相連著。細(xì)膩的肉質(zhì)透過筷尖,能看到密密的紋路,一看就知道是上好的五花肉蒸熟后切成塊的。一塊塊小方寸斜放著疊在一起,不粘不連,干干凈凈,很有徽州耕讀人家的樸素。
“刀板香”是否能香,重點(diǎn)在于曬,春節(jié)之后的一段晴朗時光,白花花的肉開始泛黃、出油,等到清明時節(jié),“刀板香”制成了。此時的徽州油菜花遍地,杜鵑花也漫山遍野地開放,老屋里充滿著“刀板香”的香味。刀板香的味道在不咸不淡之間,不油不膩。臘肉腌的時間不短,但還有股新鮮味,這是一種功力吧。
許若齊曾寫道:刀板香的確是普普通通的徽州土菜,但在那些缺油少葷的日子里,無論是在城里還是鄉(xiāng)下,能受用它,哪怕是淺嘗輒止,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這樣的情感我也有過。記得以前五黃六月,農(nóng)事正忙,飯量大增的時候,吃晚飯時,人們紛紛移桌子、搬板凳,邊吃飯,邊乘涼,誰家碗頭上有幾塊臘肉,很是讓人羨慕。小時候,在我家,如果飯桌上能看見一碗肉,不是來了客人就是逢年過節(jié)。我記得每次家里有客,母親就摸索著咸菜壇子,從里面掏出一塊臘肉,厚重的木蓋從瓦罐壇口挪動時發(fā)出的木墩墩的聲音,那聲音不好聽,卻饞人。
同樣是臘肉,徽州人可以做成刀板香,視覺和味覺上風(fēng)趣得多。尤其飯店里還將刀板香裝在竹籃里,竹籃子編制得像小船一樣,很有“南朝人物晚唐詩”的意思。想想一桌子的人,服務(wù)員巧笑倩兮,飄然走來,纖纖玉手托著輕舟,食客都靜坐著,停箸不食。懷古?思味?憶事?總之心里會有些風(fēng)雅前人的觸動吧。
無竹令人俗,無肉令人瘦?;罩萑酥埔晃兜栋逑悖厦媸欠适菹嚅g、層次分明的五花肉,下面是絲絲縷縷的筍干,讓竹肉同食,不瘦也不俗。細(xì)細(xì)品食“刀板香”,能吃出一種濃烈的香,一種清淡趨于虛無的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