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guān)于廣西古戲臺的記憶里,有一座獨特的戲臺,那就是位于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鄉(xiāng)林略村與鼓樓融為一體的“戲臺樓”。在漢文化唱主角的古戲臺中,這座侗寨戲臺似一枝靈巧的奇葩,在中國古戲臺群中散發(fā)獨特的魅力。然而,2009年的一場大火,將這個美麗的村寨“洗劫一空”,“戲臺樓”也化為灰燼。與之相媲美的,還有一座干欄式古戲臺,位于該縣良口鄉(xiāng)和里村。
深秋的暖陽灑在侗鄉(xiāng)的稻田上,給稻田“涂”上一層金黃。走在溪水依偎的田埂上,抬頭便見一座古樸的“三王宮”廟和風(fēng)雨橋式的“人和橋”。聽說這是侗家人為祭奠夜郎國3位太子而修建的廟宇,建于明嘉靖年間。戲臺為附屬建筑,采用侗族穿斗干欄式構(gòu)造。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五,便是這里的廟會。這一天,侗戲在臺上唱響。
跨過溪流,順著陡窄的石階拾級而上,只見廟門旁貼著一張紅紙寫的侗戲節(jié)目。進(jìn)入廟門,前方緩而寬的石階之上是3座神龕廟堂。戲臺便在廟門“腦勺”上,戲臺后臺是廟門,進(jìn)廟門得從戲臺底下穿過。飛檐翹角、精巧玲瓏的戲臺,面向神龕。最具特色的,莫過于戲臺兩旁的侗族穿斗干欄走廊。
這兩欄長廊是做什么用的呢?“看戲的唄!”一位大爺從長廊走出來。老人叫覃恩雄,年逾古稀,專門看廟的。他是和里村村民,從看戲到唱戲,再到守戲臺,人生就像是一場戲。
在他的記憶里,這座戲臺一直很熱鬧。小時候,村寨的人來看戲并沒有路,只有窄窄的田埂。廟里也不寬敞,為了搶位看戲,他一大清早就跟著小伙伴往田里鉆。待戲終人散時,發(fā)現(xiàn)田埂多出一條路來。
“一唱戲啊,這臺階,兩邊走廊,全站滿了人,可熱鬧了!”說到看戲的場景,覃大爺就興奮。而令他印象深刻的,莫過于“非常時期”的唱戲遭遇。那是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只能容幾百人的廟里成了一個“小社會”,信用社、糧站、商店都集中在這里。因為如此,廟與戲臺才保存下來,但戲服卻面臨厄運。沒了戲服,侗戲就不成了。唱戲人靈機(jī)一動,把戲服藏了起來。藏哪呢?糧倉!把戲服用稻草裹著,和谷物放一起。后來唱戲時,戲服未及清理,演員們披著帶谷粒的戲服上臺,就像在谷場上打過滾一樣。
透過精致的戲臺和古樸的長廊,俯瞰一派豐收的田野,仰望天空與遠(yuǎn)山交接。戲臺上一副木刻古聯(lián)與一副紅紙對聯(lián)相映成趣。古聯(lián)隱約可見:“為將相為公侯舉止行藏勸世人立功立德;作忠良作奸佞聲音笑貌醒當(dāng)時誰是誰非?!苯衤?lián)醒目寫著:“人人看秀人人人人看人人看人,真真假假真真真真假真真假真?!边@古聯(lián)倒還易讀,今聯(lián)卻吊人胃口。大爺?shù)莱觥叭娜弊x法,果然生趣:人人看,秀人人,人人看人,人看人;真真假,假真真,真真假真,真假真。
“這種干欄戲臺少有了,現(xiàn)多是鼓樓戲臺。喏,和里村3座鼓樓,其中兩座就有戲臺!”順著覃大爺?shù)囊暰€,我走進(jìn)遠(yuǎn)處的侗寨。遠(yuǎn)遠(yuǎn)望去,3座鼓樓就像田野的守望者。一路上,侗家人穿著黑衣裹著頭帕在田里勞作。
鼓樓,號稱侗寨的“寨膽”。有多少座鼓樓就意味著這個村寨有多少個姓氏。古戲臺往往以神廟戲臺與宗祠戲臺居多,這鼓樓戲臺大概就是宗祠戲臺的一種吧。
村邊楊氏鼓樓,便是一座融戲臺于一體的鼓樓。鼓樓立于田邊,七檐八角寶塔形,戲臺在鼓樓中,樸拙處見光鮮。一位大爺拄著拐杖從鼓樓前的操場走過,我和他聊了起來。原來這座鼓樓是楊氏家族5年前所建,為方便族人農(nóng)閑時間看看侗戲。村里另一座鼓樓戲臺也建于同期,一到唱戲,寨子里好不熱鬧!
一般鼓樓都建于寨心,緣何這楊氏鼓樓建于寨邊呢?“為了防火,也方便在田里都能聽到侗戲”。
楊大爺告訴我,寨子所靠的大山叫天鵝嶺,鼓樓戲臺望“天鵝”而守八方??粗与S處可見的防火標(biāo)語,我想“天鵝”所守望的侗寨,不再有煙塵,而是一抹伴著侗戲音的美麗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