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以“馬蜂窩”比喻令人避而遠之的危險,而西南地區(qū)的傈僳族村民卻想方設(shè)法地要找到馬蜂窩。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有80%的傈僳人家飼養(yǎng)各種野蜂!更令人吃驚的是,村民竟將頭發(fā)絲拴在野蜂身上,借此找到蜂巢。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這點的?傈僳族又為什么要捕養(yǎng)野蜂呢?
▲▲傈僳人與野蜂的淵源
關(guān)于傈僳族捕養(yǎng)野蜂,有這樣一個傳說:一對傈僳族夫妻在野外燒馬蜂包,結(jié)果蜂蛹的香味引來人熊婆(又名“山魈”,傳說中的一種野獸)將夫妻吃掉,人熊婆還找到他們的家,把二人的兒子也吃掉了。所幸這家人的女兒被天上的月亮婆婆所救,接到天上織布去了。從此以后,為了安全,傈僳人便將馬蜂取回家喂養(yǎng)。
果真像傳說中那樣,傈僳人是為了躲避野獸才把馬蜂取回家喂養(yǎng)的嗎?野蜂又能否飼養(yǎng)呢?為此,記者聯(lián)系了四川德昌傈僳學會會長李文華。
李文華說:“據(jù)我所知,德昌傈僳族養(yǎng)的蜂種有15種,除了蜜蜂外,都是野蜂。蜜蜂采花人們?nèi)∶?,而野蜂食昆蟲,人們?nèi)∮肌!崩钗娜A是土生土長的傈僳人,他在德昌縣城開了一家百貨店,店門口上方掛了一個偌大的馬蜂包,經(jīng)常惹得路人駐足觀看。
馬蜂離人這么近,難道沒有危險嗎?李文華說:“你不招惹它就行了,馬蜂是不會主動攻擊人的。好多人去捅蜂包或者用石塊打蜂包,才引起馬蜂攻擊。我們這兒家家都養(yǎng)過蜂,沒人怕它們?!?/p>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蜜蜂研究所副所長彭文君告訴記者:“蜂是昆蟲家族中最為龐大的群體之一,主要有胡蜂科和蜂族兩大類。被稱為馬蜂的大型蜂都叫黃蜂,屬于胡蜂科。在中國境內(nèi)生活著200多種胡蜂,川滇兩省就有120余種。”
傳說歸傳說,至于為什么捕捉野蜂,李文華說:“大多數(shù)捕蜂人是喜歡捕捉和飼養(yǎng)馬蜂的方式,這是傈僳族天生的一種喜好。”目前,德昌縣80%的傈僳人家都養(yǎng)有各種野蜂。李文華介紹說,以前因為經(jīng)濟條件差,傈僳人養(yǎng)蜂主要是取蛹食用以維持生存,或招待尊貴的客人?,F(xiàn)在蜂蛹能賣錢,促使眾多傈僳人發(fā)展養(yǎng)蜂這一產(chǎn)業(yè)。
為了記錄下神秘的捕養(yǎng)野蜂手藝,李文華正在拍攝一部名為《傈僳人養(yǎng)蜂傳奇》的專題片。由于蜂類從開春到10月間有不同生產(chǎn)過程,因此拍攝活動要持續(xù)幾個月。
▲▲不可思議的找蜂過程
傈僳人自古有一種說法:“三只土蜂能殺死一頭牛,一窩馬蜂能蜇死一個人,一窩黑馬蜂能蜇死一家人,一窩小如米粒的細米蜂能殺死一只羊?!奔词箤ο笕绱宋kU,也不能阻止傈僳人尋找馬蜂的腳步。
尋找馬蜂一般有三種方法。一是透過枝葉縫隙直接尋找蜂巢。二是在叢林中聽馬蜂的聲音,然后尋找、跟蹤。因為馬蜂是往返覓食,在一個地方同時有馬蜂進出,表明這附近有馬蜂的巢穴。三是逮住覓食的工蜂,用頭發(fā)拴住馬蜂腰,觀察馬蜂回家的路線,直奔蜂巢。這是只有熟手才能掌握的技巧,必須膽大心細才行。另外,尋找馬蜂巢得有相當好的體能和極好的視力,要能在山里跑很遠的路。
大多數(shù)傈僳族村民采取的是逮住工蜂作向?qū)У姆椒?。他們從家里帶上一根細竹竿,通常是在田里捉一只螞蚱或蜻蜓綁在竹竿上當誘餌,這是馬蜂最喜歡的食物。村民在林子里發(fā)現(xiàn)野馬蜂時,就在一旁悄悄等待,直到馬蜂撲到被拴住的螞蚱或蜻蜓身上,死死地咬住獵物。
更神奇的還在后面。村民緩緩地把竹竿移下來,然后小心地在蜂腰上纏上一根長頭發(fā)。他們一般事先把這根頭發(fā)系個活扣,然后慢慢收緊。身系頭發(fā)的馬蜂咬下獵物后,就叼著它往蜂巢飛了。人們不禁要問,村民追得上馬蜂嗎?會不會跟丟呢?
李文華說:“村民在頭發(fā)絲的另一端系著一根醒目的白色火草絨或雞毛。它的分量很輕,用作跟蹤的參照物。另外,由于捕獲了獵物,馬蜂的靈活度和飛行速度都差了很多,村民就跟著參照物走。如果路程遠,可以幾個人分段跟蹤,最后總能找到蜂巢。”
除了馬蜂,傈僳人家還捕養(yǎng)土琴蜂、牛角蜂、狗屎蜂等。彭文君介紹說,像土琴蜂這種大型胡蜂,雌蜂腹部末端的鰲針能分泌毒性很強的毒液,一般人是不愿意養(yǎng)的。土琴蜂在陰雨天不好覓食時,會將一窩蜜蜂掃蕩殆盡,還會襲擊其它中小型馬蜂。
為了捕捉野蜂,傈僳族村民經(jīng)常攀爬垂直的崖壁去摘取蜂巢,有時,他們就在樹下或山洞里過夜??锌诟杉Z,隨機采些野果、撿幾只鳥蛋來吃,就可以讓村民在山里生存很長一段時間。
▲▲與野蜂的親密接觸
說起年輕時取蜂巢的事,李文華依然心有余悸。他說:“小時候,我和鄰居家的孩子張順明到大石堡去摘野蜂窩。那時我還小,爬不上樹就在樹下等待。張順明爬上30米左右高的大樹尖,摘下野蜂巢。他一手持火把,一手提著蜂巢往下溜。大約溜到一半的時侯,他腳下踩的樹枝折斷了,人和蜂巢一起摔下來。被嚇壞的我飛快跑回家,去找大人救援。等我們趕到大樹下時,只看見他全身爬滿了馬蜂,被蜂蟄的印記密密麻麻的,人早已昏迷。村民用草煙桿取出煙油,給他全身涂抹后,他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p>
傈僳族民間一般用食鹽水和肥皂水給被馬蜂蟄傷的人清洗傷處,然后用白酒擦拭。最好的辦法是把蜂蛹搓破敷在傷口。
“傈家最香是蜂兒,傈家最甜是蜂蜜;吃了蜂兒又喝蜜;待得主人心歡暢,喝得客人醉了心?!贝緲愕拿裰{道出了傈僳人飼養(yǎng)野蜂的目的。蜂蛹是天然的高蛋白食品,可用蒸、煮、炒、炸、燒各種方法來制作食用。如今,蜂蛹已從傈僳村寨走上大城市的餐桌,成為大眾共享的美味佳肴。
德昌縣金沙鄉(xiāng)一個熊姓的村民,每年八九月便上山找蜂養(yǎng)蜂,出售蜂蛹,僅此一項,年收入就超2萬元。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村民采取了新的方法養(yǎng)蜂,即活取蜂巢、循環(huán)飼養(yǎng)。與傳統(tǒng)的燒巢取蛹相比,活取蜂蛹的收入是原來的2到3倍。
為了多次獲取蜂蛹,傈僳族村民在家養(yǎng)起了蜂巢。第一次取蜂蛹的時間在8月左右。為了不驚動蜂巢,村民在夜晚看好時機,悄悄取下蜂列子,再把蜂蛹取出,留下母蜂(蜂王)。母蜂會繼續(xù)繁殖工蜂。以后在9月、10月各取一次。
彭文君說:“蜂類在10月繁殖的多為雄蜂和蜂王。10月后,蜂王在氣溫降到6℃至10℃時離巢,到土洞或墻洞里面成群過冬,等待來年建立新的蜂巢。等到新繁殖的工蜂能建造巢穴時,蜂王會飛到高處,建造另一個蜂巢?!?/p>
因此,為了把捕養(yǎng)野蜂做成產(chǎn)業(yè),還有一個關(guān)鍵問題:野蜂如何安全過冬?怎樣讓新出生的蜂王不逃向野外冬眠,能不能人工繁殖呢?這些問題還有待勇敢而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傈僳族村民和野蜂專家一起研究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