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土葬,過去在部分鄂溫克族地區(qū)曾有過風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但死于雷擊、難產(chǎn)、槍擊的人,不葬入共同的墓地。
阿榮旗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xiāng)的鄂溫克族在辦喪事時,先給死者穿壽衣,停放在屋中間的一塊木板上,子女親屬為死者守靈,在守靈時還請人吟唱死者生前所做的好事。若死者是70歲以上的人,被認為是成了神,全氏族人們都參加喪葬。埋葬時,陪葬之物男女有別,男人有煙袋、煙荷包、小刀、小鍋、火鐮等,女人有頭巾、煙袋、煙荷包、耳環(huán)、鐲子、戒指等。埋葬前,要在死者頭前連續(xù)打三次火鐮,以示告別。子女在服孝期內(nèi)不能喝酒、理發(fā),不參加娛樂活動和不與人爭吵打架。清明節(jié)時,為死者燒紙培土。
牧區(qū)鄂溫克族對老人的葬儀很重視。要給死者換上新壽衣,在死者的鋪位上搭一藍布帳篷,頭前供 桌上放熟羊肉、乳食品、果點等,并裝上一袋煙放在死者頭旁。在停靈期間,要通知親屬前來吊唁。裝殮入棺后,用牛車拉棺送葬,兒子要牽牛走在前面。過去請薩滿跳神發(fā)葬,信奉喇嘛教后,一般請喇嘛念經(jīng)引路送葬。埋葬時,用金銀箔紙做成日、月形,埋進死者頭頂稍前的地方。葬后第三天,要燒紙、燒金銀箔,再請喇嘛在黃紙上寫死者的姓名、日期和祭者 的姓名,在包外朝著埋葬死者方向幾十米處燒掉。之后,將原住蒙古包向前遷移些,在原包址死者的鋪位上放一塊石頭,撒一些稷子,認為這樣對子孫吉利。如住的是土房,也要請喇嘛念經(jīng)除污。此后,每年清明節(jié)要燒紙。過去,子女為父母服孝時,要穿白色衣服,孝期3個月。兒子在穿孝的同時,也扎白腰帶。
在陳旗和敖魯古雅鄉(xiāng)的鄂溫克族中,喪葬習俗受到一些東正教的影響,但也仍然保留了傳統(tǒng)的喪葬方式。陳旗的鄂溫克族在為死者停靈時,死者頭向西北,腳向東南,身旁立耶穌像。入殮時,按季節(jié)為死者穿衣戴帽,如是女人要戴頭巾,要鋪白布,蒙白布。送葬時由牧師念經(jīng)引路。在沒有東正教堂的地方和不信東正教的人家,則請薩滿跳神引路送葬。敖魯古雅鄉(xiāng)的鄂溫克族在為死者入殮時,將其用過的煙盒、杯子、水壺等東西打壞后,放進棺材里,也有放一耶穌像和四塊點心的。抬出棺材之前,殺一兩只黑色馴鹿,將馴鹿頭放在日落的方向,意味著馴鹿馱走了死者。送葬途中抬棺者必須休息三次。把死者埋葬后,墳前立一個十字架。送葬的人們在離開墳地前,須繞十字架三周,并在墳旁生煙,人們繞煙三周,認為這樣以后能繼續(xù)打到野獸。子女在為父母服孝期內(nèi),不刮臉、理發(fā),長子可以留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