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阿美族的文化特色是母系社會,男子入贅女家,女兒繼承家產(chǎn),男性年滿十三歲就送入少年會所集訓(xùn),每三年通過一次體能試驗,才晉升更高一級的年齡階級,22歲成年后改住到青年會所才可以結(jié)婚,也是捍衛(wèi)部落的戰(zhàn)士,成年男子若被妻子離婚,只能返回青年會所等待第二次結(jié)婚的機會。熱鬧的“Milisin—豐年祭”以及沿海部落所舉行的“Bifuding—海祭”,都是阿美族目前最富特色的傳統(tǒng)祭典。
阿美族的節(jié)日有豐年祭,播種祭,捕魚祭等。豐年祭是阿美族重要的祭祀儀式,在七八月間進行,為期三天,豐年祭中殺豬,分豬肉。
阿美族的小米豐年祭最忌別人說“米”和“洗澡”。
昔日阿美旅的主食為小米,阿美語稱小米為Hafay或lamlo。事實上,小米種類頗多,而日常用的叫Tipos。依七十歲以上老人的看法,小米是所有植物中精靈是敏感的一種,而且也是最麻煩的農(nóng)作物。它好似具有人性一樣,有靈眼、靈耳、靈覺,而且禁忌也多,人們一不小心隨時會招來禍患災(zāi)難。
老人回憶說:“在田里收割小米是最辛苦的工作,不僅講話要小心,動作也不得粗暴,否則會招來禍患”。例如“休息”、“完畢”、“回家”等言詞以及放屁、打人等動作都是小米精靈所不喜歡的。
有個家喻戶曉的小故事是這樣的:昔日,某家人正忙于收割小米,母親在清晨出門前吩咐大兒子說:“若你的弟弟不舒服哭鬧了,把他燒一燒…?!焙髞泶髢鹤诱漳赣H的話將弟弟活生生地?zé)懒?。其實母親的原意是說:“若弟弟感到不舒服,你就燒水給他洗澡?!币驗槟赣H知道“水”和“洗澡”等字眼在收割小米時都是禁忌的言詞,所以才會發(fā)生這個不幸的事情。
昔日,耕種小米以一年為一個周期,從整至收割入倉的過程中,有以下種種主要祭儀。
準(zhǔn)備祭:播種前夕,各家將家里的魚類全部吃光,裝魚的器皿清洗干凈,以免與小米的精靈相克。
驅(qū)蟲祭:這是不定期的活動,在小米受到病蟲害侵襲時才舉行。
乞晴祭:不定期活動,如連續(xù)下雨不停時才舉行。
收割祭:收割前夕,全村居民守戒,即不吃魚類食并清潔所有裝魚容器。 阿美族傳統(tǒng)美食
傳統(tǒng)上,阿美族人以小米、芋頭等谷物及根莖作物為主食,佐食則包含了野菜及魚肉,野菜的采集尤其廣泛,舉凡山蘇、過貓、山茼蒿、龍葵、刺莧、林投、樹豆、藤心等,都是阿美族人津津有味的佳肴,族人也常自稱為“吃草的民族”。
原住民傳統(tǒng)的烹調(diào)技術(shù)都較為簡單,阿美族也不例外,除了生食外,多半以水煮及火烤食用,其中有一種“石煮法”相當(dāng)特殊,是從前阿美族人出外野餐的拿手絕活。而采集或收成的食物,尤其是肉類,當(dāng)場吃不完的,就用日曬、薰燒或淹漬等方法加以儲藏;另外,小米等谷類則可釀成酒,供祭典等特殊場合飲用。
隨著時代變遷,阿美族已普遍接受以稻米為主食,但嗜食野菜的風(fēng)尚不但沒有消失,反而廣被其他族群接受。炒山蘇、藤心排骨、過貓、山苦瓜、面包果、檳榔心等,早已成為許多大飯店、小餐館里的必備菜,花蓮市的各大飯店,也常季節(jié)性推出原住民美食活動;只是多半采取臺式、客式的料理方式,口味較重,也較迎合現(xiàn)代人,卻往往把野菜天生的芳香一并壓抑。阿美族傳統(tǒng)的料理方式,精致程度雖不及,卻更能彰顯食物的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