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是后漢的文史大家,也是琴門圣手。所著《琴賦》、《琴操》是極有影響的琴學名著。其所作《游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被稱為《蔡氏五弄》,成為歷代琴家推崇備至的千古名曲,甚至曾被隋煬帝列為考取進士的必考題目。
蔡邕制“焦尾琴”的傳說膾炙人口。《后漢書》載,蔡邕游歷吳中時,遇有人用桐木燒飯。蔡邕聽到木材在火中的爆裂之聲,認為是造琴的良材,就問人要了來斫制成琴。經(jīng)彈奏,琴音果然優(yōu)美非凡,遂成為舉世名琴。因琴尾燒焦處尚存,人們名之為“焦尾琴”。雖是傳說,似乎確有其事。據(jù)《南史》記載,至南朝時,蔡邕所制的焦尾琴為江東所得,存放于宮中的主衣庫。當時齊明帝的侍臣王仲雄琴藝精湛,因而得到了每隔五日可以一彈焦尾琴的特殊待遇??梢娊刮睬僖泊_有其琴,并在當時已是宮廷收藏的珍品。
焦尾琴的故事已成為在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用來泛指良琴,甚至已成為琴的代名詞或琴體尾部的結構專名。古琴龍齦兩側的邊飾,也用焦尾一詞作為專稱。唐李欣《題僧房》詩云:“誰能事音律,焦尾蔡邕家?!崩钕逃谩渡骄印吩娫疲骸敖刮埠稳寺牐瑳鱿鼘υ聫??!鼻孱櫧B敏也有詩《秋日感懷》,云:“中郎應自憐焦尾,巧匠何堪笑斫輪”。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一折:“夜深了也,取下我這焦尾琴來,撫一曲遣我的心悶咱?!蔽娜蓑}客詩中吟的,曲中唱的,多有涉及。焦尾在中國文化史上的蹤跡,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