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袋斜街位于北京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qū)的核心區(qū)內,東起地安門大街,西鄰什剎海前海,全長近300米,是2007年重點建設的八條特色商業(yè)街之一。
煙袋斜街位于西城區(qū)轄境,為東北-西南走向,胡同的東口通向地安門外大街,西口則守著銀錠橋頭。據說,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裝在煙袋中。由于煙袋的需求與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戶一戶開起了煙袋鋪。據記載,當時煙袋斜街上開了很多出售煙袋的商鋪,其中一家名為“雙勝泰”的煙袋鋪在門前豎立了一個五尺高的木質大煙袋作為幌子,曾經名揚京城。
其實煙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煙袋,細長的街道好似煙袋桿兒,毗鄰后海,在地安門以北,鼓樓前臉兒。此街東西南北走向,約有三百米長。在明朝初年,此街叫“打魚廳東街”。清朝乾隆年間刊刻的《日下舊文考》一書中稱之為“鼓樓斜街”。但后來為何取名煙袋斜街了呢?當年住在北城一帶的旗人大都有抽煙的嗜好,北京城里的煙葉行業(yè)因此而發(fā)展起來。抽煙講究用煙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看準了行情一戶挨一戶地開起了煙袋鋪。日子久了,“打魚廳斜街”和“鼓樓斜街”漸漸聽不到了,“煙袋斜街”卻是越叫越響。東頭入口像煙袋嘴兒,西頭入口折向南邊,通往銀錠橋,看上去活象煙袋鍋兒。正是基于這兩方面的原因,以“煙袋”命名斜街,真可謂名副其實了。
辛亥革命以后,居住在北京的旗人沒有了皇糧,生活陷入窘困,不得不出售家產,許多珍稀古玩流入民間,逐漸在京城形成了很多古玩交易市場,而煙袋斜街就是這些古玩市場之中比較大的一個,當時有說法稱“南有琉璃廠,北有煙袋斜街”。最初煙袋斜街的古玩交易僅僅是一些地攤小販趕在天亮之間自發(fā)形成的,因此又叫曉市。曉市沒有專門的管理,非?;靵y,甚至成為一些不法分子銷贓的場所;后來隨著煙袋斜街古玩交易的興盛,產生了一些坐商,在街面上出現了古玩商鋪,煙袋斜街的古玩生意逐漸步入正軌。1949年后這條街上的古玩交易漸漸衰敗。
在煙袋斜街內曾有龍王廟及廣福觀等古跡,現在龍王廟已經被拆除,廣福觀保存尚完好,但已經變成民居兼酒吧。隨著什剎海地區(qū)管理委員會對整個什剎海地區(qū)商業(yè)開發(fā)計劃的推進,有關部門對煙袋斜街進行了改造,同時在胡同里陸續(xù)出現了很多以外國游客為主要目標客戶的民族工藝品商店和各色酒吧,各式各樣光怪陸離頗具“文化氣息”的裝飾改變著煙袋斜街這條古老的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