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王爺
明天是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是我國傳統(tǒng)的“祭灶節(jié)”,在古代其地位僅次于中秋節(jié)。南京民俗專家王涌堅說,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源于兩千多年前,祭拜灶王爺,祈求他上天跟玉皇大帝匯報時多說些好話,以求新年全家平安。如今儀式和祭品早已不如當年繁復豐盛了,但人們這天要回家吃團圓飯?!凹涝罟?jié)”又被叫作“小年”,它是春節(jié)的序曲。
民間傳說,灶王爺本是天上的一顆星宿,他端坐在百姓家里的廚灶中間,記錄人們的生活起居、善惡行徑,待到每年臘月二十三,便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至灶王之手。因此,灶王被稱為“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每年臘月二十三,舉行祭灶的儀式,稱為“祭灶節(jié)”。為了讓灶王多說好話,民間在這一天要舉行祭灶和送灶的儀式。祭灶所用的供品各不同,但突出甜和粘,如麥芽糖、棗、柿餅、糯米餅、棗糕等。據(jù)說是讓灶王爺吃了嘴甜,也有說是粘住他的嘴,叫他上天不好說壞話。
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在古代社會,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都會祭灶,但日子卻不同,反映了古代社會嚴重的階級差別。王涌堅說,官家臘月二十三祭灶,而平民百姓只可以臘月二十四祭灶。所以有“祀灶有軍三、民四之別”,這里的軍家是指功臣的后裔,故有“只許軍家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謠。
祭灶歷代相沿成習,不過其寓意逐漸發(fā)生了改變。民國人潘宗鼎在《金陵歲時記》中寫道:“灶糖,惟吾鄉(xiāng)始有,其式如元寶。以芝麻和糖,焙焦之為金,以麥芽糖揉之為銀,供祀灶神,祝家富也?!笨梢?,如今的祭灶節(jié)更多注入了祈福的寓意。
如今,城市人家里都沒有了灶臺,以煤氣灶取代,祭灶儀式簡化成了貼一張灶王爺?shù)男庐嬒?,擺放一些供品。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這天很多家庭習慣吃頓團圓飯。一番儀式后,算是送走“灶神”了,便輪到祭拜祖宗。過了祭灶節(jié),人們正式進入忙年狀態(tài),正如民謠所唱:“二十三,辭灶天;二十四,拉大字;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全都有;三十下黑兒滿街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