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又稱“踏青節(jié)”、“柳節(jié)”、“三月節(jié)”和“寒食節(jié)”,老北京在清明前后不僅僅是掃墓,還有踏青春游、插柳射柳、賞玉蘭花、放風箏、蕩秋千、城隍廟求愿等習俗。 老北京時的踏青由于那時交通不便,一般百姓或窮學子多赴西直門外高梁河畔、陶然亭和東直門外就近踏春。高梁河又名長河,是舊京西北郊的一條美麗河流?!兜劬┚拔锫浴分性?“荇尾靡波,魚頭接流,夾岸高柳,絲絲到水。綠樹紺宇,酒旗亭臺,廣畝小池,蔭爽交匝。歲清明,桃柳當候,岸草遍矣?!蹦菚r兩岸楊柳蔥青,桃花傍著長河流水,岸兩側還有不少廟宇和高粱,景色佳妙非常吸引游人來這里游春踏青,當年曾有“天壇游松,長河游柳”的美譽。也有一些富家子弟、文人墨客乘馬(轎)車、或騎車結伴去遠郊的八大處、香山、潭柘寺、戒臺寺等地賞景觀花探春,那時就有“潭柘聽泉,戒臺觀松”的俗諺。 老北京時有插柳、戴柳、射柳的清明節(jié)習俗。
插柳之俗盛行于唐宋明清時代,原意為“順陽氣”,在民間則用以悼念介子推母子,與“寒食節(jié)”相關。老北京人在春游時還常在途中折些柳枝盤成個圓圈形戴在頭頂上,農(nóng)村的少女、孩童們也都有此習俗。戴柳有避邪除災、平安保健之說,也有寓意珍惜青春生機勃發(fā)之意,故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之俗說。射柳也是一項在清明節(jié)時老北京人的習俗。一些文人墨客、學子們常在柳樹上掛個有鵓鳩的葫蘆,百步之外用弓箭或彈弓射之,善射者矢中葫蘆,鵓鳩受驚飛出,以鵓鳩飛出的高低決定勝負。明代蔣一蔡的《詠春》詩曰:“鶯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曉月明。明月曉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鶯?!贝嗽娬且环枋雠f京踏春的風情圖。
老北京清明節(jié)時的另一習俗,是在這一天要去城隍廟燒香叩拜求簽還愿問卜,在明清民國時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廟,香火亦以那時最盛。城隍廟里供奉的“城隍爺”,是那時百姓信奉灶王爺、財神爺外最信奉的神佛。這個“爺”其實就是一個城、一個縣的“不管部”部長,城隍廟在每年的鬼節(jié)——清明節(jié)開放時,人們紛紛前往求愿,為天旱求雨(多雨時求晴),出門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復,為死者祈禱冥福等諸事焚香拜神,那時廟會內(nèi)外異常熱鬧,廟內(nèi)有戲臺演戲,廟外商品貨什雜陳。
另外,清明時節(jié)還有放風箏、蕩秋千等習俗,這是健身活動,亦是那時的游樂活動,白居易在《春游》一詩中就說過:“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風箏最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已用于軍事,用放飛風箏傳信息,明清后轉為宮廷娛樂并為平民游樂玩具,因古時在風箏上裝置響笛或洋皮小鼓等風吹發(fā)出似箏之聲而稱“風箏”之名,老北京時風箏制作更為精巧,那時有被稱為“曹氏風箏”、“風箏金”、“風箏哈”、“風箏馬”等流派的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