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懷安婚嫁習(xí)俗
解放前,懷安婚嫁均受封建禮教約束,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定,男女雙方婚前不識,撮合成偶。
婚姻初始,經(jīng)媒人說合,男女雙方家長認可,即分別請人看 黃歷 。根據(jù)男女各自的生辰八字 合婚 ,如無大忌,即可議婚 換貼 。 婚貼 在男女家中三天,三日內(nèi)家中平靜無事為 順 ,順者婚事可議。然后是 小定 ,男方先要給女方一定的聘禮,俗稱 小定 ,小定后婚姻既成。定婚之后、男女雙方均不可毀約, 婚貼 就是憑證。定婚年齡,男女一般都在十二歲以后,也有在孩子時候就定親的,俗稱 娃娃親 ,這種情況在民間為數(shù)不多。結(jié)婚年齡,男女一般都在十七、八歲。鄉(xiāng)紳富戶的子弟有的十三歲就娶妻,大媳婦、小女婿;有的官僚宿婢納妾,形成一夫多妻,老夫少妻;貧苦農(nóng)民無財無勢,鵲橋難架,有的三、四十歲才取妻成家;有的終身 光棍 ;有 獨辟蹊徑 產(chǎn)生了許多畸形婚姻。(一)奶媳婦。窮家主婦在乳期抱養(yǎng)女嬰,撫養(yǎng)至十五、六歲為兒子成親,成為奶媳婦,這種媳婦因婆婆自幼撫養(yǎng),如同親生,多不受氣。(二)童養(yǎng)媳。貧家農(nóng)戶以百斤糧或幾元錢收買七、八歲女童,撫養(yǎng)至十五、六歲時為兒完婚,稱童養(yǎng)媳,這種媳婦多受虐待。(三)換親。兩戶貧苦人家,各有兒女,年齡相仿,雙方協(xié)商將女兒互換作媳,叫換親。這種婚姻親上加親,將就雙方家庭,多能和睦相處。(四)招親。自家有女無兒,為接續(xù)香火,認兒防老,為女招婿入門,名曰招女婿或叫 插門女婿 。插門者須改姓女家,稱岳父母為爹娘,岳父母視婿為兒,可繼承家業(yè)。(五)寡婦改嫁。婦女亡夫,一般終身 守節(jié) 寡居。有的婦女喪夫遺子無法生活,只好背叛 婦道 帶子改嫁,其前夫之子被稱為 帶犢子 。(六)陰親,亦稱鬼親。是未婚男女死后,經(jīng)媒人從中撮合為陰間夫妻。將女死者的尸體移葬在男死者的葬地,葬于一處(也稱并骨),稱鬼親。
結(jié)婚禮儀,男方為兒子擇日完婚叫 吃喜 。迎娶之前,男方要給女方送去定婚議定的 彩禮 。出嫁前幾天,女方要吃一頓由父母、兄嫂準備的 離娘飯 ,出嫁前一天晚上,吃 翻身餅 ,上轎前開臉(用線將臉上的汗毛捻去)。到吉日迎娶時,男方發(fā)花轎至女方,內(nèi)坐男童 壓轎 ,又邀兩男客乘車隨轎,稱 娶親人 。新娘穿鳳衣和八寶羅裙,頭戴鳳冠,紅綢覆面(俗稱 蓋頭 )。上轎時新娘由女方親友全人(即上有父母、兒女雙全,腹中無孕的有夫之婦)二人攙扶,或由父兄抱入轎內(nèi)。轎到男家街門前,男方響炮鳴鞭,由兩個女全人迎轎攙親,扶新娘下轎踩黃布進院至香案前,俗稱 踩堂 。同時下親人(婚禮司儀)手拿笆斗,內(nèi)盛谷草節(jié)、紅棗、制錢、麩皮、高梁、黑豆,邊撒邊喊: 一撒金、二撒銀、三撒搖錢樹,四撒聚寶盆 。香案上放一斗,內(nèi)盛高梁、上插弓、箭、銅鏡、尺、剪、桿稱、算盤,按良辰在天地神位前新郎新娘舉行拜堂儀式。拜堂時司儀唱喝: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俗稱 拜天地 。禮畢,新郎拿弓箭射洞房屋內(nèi)四角,叫做 避邪 ,新娘踩黃布入洞房。洞房門檻上放一馬鞍,鞍下放八個糕,兩個供獻(白面蒸的小饅頭),新娘從上面跨過去,取平安之意。新娘進入洞房后,新郎用秤桿挑新娘蓋頭。新郎新娘第一次見面,共飲一杯灑,稱 合酒 。小姑子給新娘端來洗臉?biāo)履镔p小姑子喜錢。當(dāng)日男方設(shè)宴款待女家送親人和賀喜的親友賓客。晚上給新娘吃長壽面時,婆婆問 生不生? 媳婦要說: 生 ,表示愿生兒育女。
新婚之夜、洞房點 長命燈 ,親友戲弄新娘,一般是姐夫,小叔子、小姑子、嫂子等親戚朋友出一些點子,耍一些花招,使新娘上勾,落入圈套,陷入窘迫,使大家歡樂。本地有結(jié)婚三天無大小之說,要求新娘說一些不易起口的俏皮話,繞口令或兒女私情之語,俗稱 說令子 。新娘說不對或不說,則以糖、錢賞人過關(guān)。也有搶新娘衣物者,要求新娘以糖換取。 鬧洞房 直到夜半之際,眾人方散。新郎新娘就寢前,由小姑子鋪被褥,褥子上放大棗、栗子或花生,意在早生貴子。新人就寢后,屋外還有自愿偷聽動靜者,俗稱 聽喜房 ?;楹蟮谌栈虻谖迦?,娘家用馬車接女婿、女兒 回門 ,俗稱 請三 、 請五 (新郎有哥哥的就請五)。新郎帶上禮品拜見岳父岳母。回門第一天中午宴請親友,款待新郎。席間飯后,姑、嫂、弟、妹等用謎語或動作為難新郎,新郎必備糖錢解難,三日后回男家,婚事基本結(jié)束。完婚二十日新娘回娘家住十天,俗稱 住對月 。奶媳婦,童養(yǎng)媳到十五歲,擇吉日舉行典禮儀式,叫 戴冠子 。不回娘家舉行 回門 儀式。換親多屬寒門小戶,雖也是明媒正娶,但娶嫁兩家對等,一般沒有彩禮,婚禮儀式也較簡單。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最佳期,廢除彩禮, 鋼筆一根,制服一身 ,就可結(jié)婚;自家一頓好飯,婚事就辦完,花費甚少。七十年代,流行男方給女方置買 三大件 (即手表、自行車、縫紉機),配以幾件普通新裝。庭院掛國旗和毛主席像,舉行簡單的典禮儀式;宴請親朋,賀禮有幾角的,高者不過三、五元,婚事完,花費不了多少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婚事操辦的水準也一再提高,鄉(xiāng)村買賣婚姻又興,總花費達萬元以上。在城鎮(zhèn)雖直接言明新娘身價者不多,但男方要為新家庭置辦許多高檔生活用品。如家具要組合的,衣料要高檔的,電視要帶色的,洗衣機要甩干的,床要帶墊的,被褥要綢緞的。九十年代后,更有甚者,樓房、瓦房要裝修一新,為此男方家長借債操辦?;楹蟪青l(xiāng)往往出現(xiàn)窮老子富小子的境況。完婚之日,程序較舊時婚俗略簡,小汽車取代花轎接親,新娘到,放鞭炮。中午十二時,新郎新娘 拜堂 ,家長講話,謝客婚拜畢,賓主共入酒宴。親朋賀禮少者五十元,普通一百元,姑、舅等長輩數(shù)百元上千元者不等。第二天或第三天女方用小汽車接新郎至娘家,婚宴與男方差不多,親朋共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