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宮筒子河北岸,景山以西,北海以東,有一組俗稱“三座門”的宏偉建筑。它就是全國僅存的明清兩朝御用道觀大高玄殿,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殿中古樹受封賞
大高玄殿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驄的齋醮(道教法事)之所。
歷史上,嘉靖被稱為“道士皇帝”。他醉心于煉丹服藥,祈求長生,數(shù)十年不上朝。為推崇道教,1542年的農(nóng)歷四月,嘉靖建造了大高玄殿,殿前立下馬石。神殿建成后,百官齋戒、行香、禁刑屠10日。
就在這一年的10月,皇宮大內(nèi)發(fā)生了“壬寅宮變”。正是這場宮變,讓嘉靖徹底沉溺于求仙的幻夢中。嘉靖相信用早晨的露水煉丹能長生,命宮女每天早上采集露水。采露工作非常辛苦,十幾個不堪忍受的宮女密謀用黃綾布勒死嘉靖,卻因太過緊張,綾布打成了死結(jié),嘉靖大難不死。事后,宮女們被凌遲處死,嘉靖也對冷森的宮城心懷怯意,從此住進(jìn)了西苑的萬壽宮,再不敢回到大內(nèi)中。
“爐香縹緲高玄殿,宮燭熒煌太乙壇?!奔尉傅膶櫝枷难缘脑娋?,描繪了嘉靖與寵臣們在大高玄殿日夜齋醮的情景。在西苑的眾多道宮中,大高玄殿地位最尊貴。惟有它供奉著玉皇大帝和三清像(玉清、上清、太清三位道教天尊),嘉靖“有禱必至”。大高玄殿東北的象一宮供奉的“象一君”,就是嘉靖身著道服的金身像,足見其對道術(shù)的癡迷。
連大高玄殿院中的松樹都曾受到封賞。據(jù)《骨董瑣記》記載,殿內(nèi)有“檜一松四,并金時植。嘉靖中,封松指揮使”。
《日下舊聞考》還記載了一則與大高玄殿有關(guān)的故事:嘉靖寵幸的鄭貴妃恃寵而爭,非要將自己所生的皇三子立為太子,叫嘉靖專門到大高玄殿“行香設(shè)密誓,御書誓詞,緘玉盒中,存貴妃所”。后來,嘉靖還是聽了皇后的話,立皇長子為太子,避免了一場爭儲內(nèi)亂。但自此之后,他再也沒有進(jìn)入過大高玄殿。
嘉靖去世后不到一月,他修建的多數(shù)道宮均被毀棄,只有大高玄殿和光明二殿保留下來。
小天壇里藏天地
大高玄殿坐北朝南,面積約1.3萬平方米,正南為三座琉璃的隨墻門,護(hù)以石欄,所以叫“三座門”。
正門基座為青白石須彌座,題額上寫著“始清道境”幾個大字,左右的漢白玉石護(hù)欄現(xiàn)已無存。二門叫大高玄門,門前原來有旗桿已經(jīng)不見了,現(xiàn)僅存基座。
中軸正北方,便是面闊七間的正殿大高玄殿,重檐黃琉璃筒瓦廡殿頂,殿內(nèi)彩繪全為金龍和璽。殿前有月臺和御路,丹西石上刻有道家慣用的云鶴圖案。
象征“天圓地方”的兩層樓乾元閣,是大高玄殿的精華所在。上面的圓形屋頂和藍(lán)琉璃瓦象征藍(lán)天,下面的黃琉璃瓦代表大地。早春的清晨,徐徐的北風(fēng)能將這里的鐘磬之聲傳到乾清宮。因外形酷似天壇祈年殿,乾元閣又稱“小天壇”,閣中原供奉著玉皇大帝,清代皇帝曾在此祈雨。
大門外原來有三座牌樓,上嵌漢白玉石匾,雙面都有題詞,相傳其中“太極仙林”的匾額是嚴(yán)嵩的書法。牌樓中間有東西兩座對稱的習(xí)禮亭,左名陽真閣,右稱陰靈軒。習(xí)禮亭造型奇巧秀麗,和紫禁城的角樓相似。
清代,因避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大高玄殿改名大高元殿,后又更名為大高殿。清代雍正皇帝同樣信仰道教,于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了大高玄殿,并在東、西二亭之間增建了一座南牌坊。牌坊用粗大的楠木建成,坊柱入地極深,因此未用戧柱。當(dāng)時在北京眾多的牌樓中獨此一座。所以老北京有句歇后語,“大高玄殿的牌坊——無依無靠”,這也成為牌樓最大的特色。民國時期,牌樓因嚴(yán)重傾斜被拆除,后原貌復(fù)建。上世紀(jì)50年代,景山東街拓寬馬路,習(xí)禮亭和牌樓被拆除。
乾隆十一年(1746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再次重修大高玄殿。以后的皇帝不大信奉道教,大殿的香火也日漸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