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十分看重長者的喪事,認為去世的老人勞苦一生哺育幾孫,現(xiàn)離開了人世,應傾全力辦好喪事,將其送到陰間過上更好的生活。因為在古代先民意識中,認為死亡僅是陽間生活的結(jié)束,陰間生活的開始,所以要舉行各種儀式和隆重葬禮,陪葬許多貴重物品,讓死者到陰間生活富足,不愁吃穿。古滇國墓葬中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就是上述古先民思想意識的物證?;ㄑ龅膯试崃曀字?一直保存著古滇國遺風。現(xiàn)在雖然不再用貴重物品陪葬,但葬俗古風依然濃烈。《百夷傳》是這樣記載的:“父母亡……諸親戚鄰人,各持酒物于喪家,聚少年數(shù)百人,飲酒作樂,歌舞達旦,謂之‘娛死’;婦人聚眾,擊椎桿為戲,數(shù)日后而葬?!边@種喪俗古風,特別是“一家有喪事,全村來幫忙”的團結(jié)互助精神,在花腰傣聚居的地方仍然普遍沿襲著。
老人病危時,兒孫要守候床前“接氣”,接到落氣前的氣,才可以香煙不斷,家運昌盛。因而兄弟姐妹平時不合者,此時也要和睦相處,不記前嫌,共同料理好老人的喪葬事宜。老人咽氣后,馬上殺1頭10多斤重的小豬,稱為“斷氣豬”;召集近親商議喪葬事項,派人通知親戚前來奔喪。同時,請來有經(jīng)驗的老者把死者抬到正堂屋中,為其剃頭和由子女為之沐浴穿壽衣,把一團糯米飯和一枚銀元放在死者口中,裝棺上蓋,停放堂中,讓人憑吊。全寨各家主動前來幫忙料理喪事,男人殺牛、殺豬、宰羊,婦女幫助拔雞、鴨毛,洗菜做飯,接待來吊喪的親屬。
接到喪訊的親戚,立即請來吹吶、芒鼓班,抬看紙幡,牽著牛、豬、羊,用竹籠背著雞、鴨,一路吹吹打打,前來奔喪送葬。家族血親的婦女隊伍,還要打著大紅傘,十分壯觀。來到寨外,燃放鞭炮,告之奔喪人來到。主家人聽到后,身穿孝衣,頭纏拖地長孝布,男人腰挎長刀,出門跪地迎接。進入家中,吊喪者背向棺材獻上一碗糯米飯,表示讓死者帶到陰間食用,從此分別。吊喪中,主家的嗩吶班與奔喪者帶來的嗩吶班樂聲大作,比賽吹奏各種樂曲;芒鼓伴奏,氣氛熱烈,激蕩山寨。
出殯前夜,所有人都要守靈至天明。兄弟、兒女和親戚家?guī)吹膰妳?、芒鼓班輪番演奏。子?主祭者抬出一盤糖果,上放一定數(shù)量的錢給嗩吶、芒鼓班。他們即帶頭吹打繞棺,祭祀者隨后吟唱跳舞;親屬一家接一家祭奠繞棺,吹打歌舞,眾人隨時可以加入,高潮迭起。跳得越熱烈,死者家人越光彩,真是“歌舞達旦”,熱鬧非凡。
蛋卜擇墳地。喪葬出殯當天清晨,由寨子里公推出來的“龍頭”與死者的長子,拿著1個雞蛋,在棺材前跪地禱告,請死者的靈魂附在蛋上,一起到“者林”(祭龍和埋葬祖先的樹林)中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墓地。他們來到者林內(nèi)看好地形后,由死者的長子將蛋從頭上向背后扔去……蛋破碎了,便是死者愿意埋葬的地方;馬上挖掘小坑,準備埋死者火化后的骨灰。若雞蛋未破,則認為是死者用手接住蛋,要找另外的地方,必須另擇地再擲蛋;摔破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安葬。
發(fā)喪出殯。出殯時刻多在午飯后,死者的直系親屬男于腰挎長刀,手擎火把,在棺材前開路。抬棺木的“龍桿”兩側(cè),死者的女婿、孫女婿們身著孝服、頭戴拽地孝布,表示以孝布力死者鋪路架橋,通向天堂。棺材后面跟隨死者的兒媳、女兒、孫女等親屬和其他送葬的人們。婦女全部穿戴節(jié)日盛裝,直系血親打著鮮艷的大紅傘,罩住自己的靈魂,不跟死亡的老人到另一個世界去。所有婦女腰上系著的央籮都是底朝天,表示死者不帶走家里的財產(chǎn)。送喪的人們拿著死者生前使用過的東西,寨子里來送葬的鄰居,每人抬著一根本柴,供火化時燒用。
墳場上,男人們在棺木周圍架起木柴,點火化棺。女人們在另一旁焚燒死者的遺物,讓他帶到陰間用。如遇死者生前用剩的硬幣,燒不化時,后輩就到灰中去刨找;得到者意為祖先留給的錢財,大吉大利,十分珍惜。火化掉尸體,將骨灰埋人挖好的墳坑內(nèi),豎石為碑壘墳。親屬到墳前祭奠拜別,然后念著“死者去,生者回,生死離別……”等禱告詞,返回家中。
云南土著先民,遠古大部實行火葬。從發(fā)掘出的滇國墓葬中,已明顯可見漢文化的影響。花腰傣的喪葬習俗,既保留了遠古先民的火葬習俗,又接受了其他民族裝棺土葬及厚葬的習俗,因而也更耗費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