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是全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位于嘉蔭縣東南部約65公里處的烏拉嘎,有鄂倫春人約2300人,是伊春市鄂倫春族比較集中的居住地。據(jù)1990年統(tǒng)計,生活在黑龍江省的鄂倫春族人口為6965人。由此可見,烏拉嘎是鄂倫春族人口密度較大的地區(qū)。他們世代生息、繁衍于小興安嶺地式的黑龍江流域,悠久的歷史、樸素的民俗生活習(xí)慣,特有的狩獵文化,以及純樸的狍皮服飾,無不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觀光。
鄂倫春族世代從事狩獵生產(chǎn),這是鄂倫春人最重要的生產(chǎn)活動,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他們狩獵工具主要是槍、馬、狗,以及弓箭、扎槍等。鄂倫春族的狩獵技術(shù)已達(dá)到相當(dāng)高的水平,他們熟悉各種野獸的習(xí)性,并能根據(jù)其特點和活動規(guī)律采取不同特點和活動規(guī)律采取不同的捕獵方法,其高超的狩獵技術(shù)從他們制造的兩個工具“烏力安”和狍哨便可窺見一斑。鄂倫春族用樺樹皮制造了一種指甲蓋大小的口哨,叫狍哨,含在嘴里時能夠模仿狍崽的叫聲,從而引來母狍,再行射殺。他們制造的烏力安(鹿犴哨)能模仿大雄犴的叫聲,從而誘殺。
狍皮服飾
由于狩獵的生產(chǎn)特點,鄂倫春族的服飾多取自獸皮,尤以狍皮為最多。鄂倫春人用狍皮做成男女冬季長袍和夏季長袍以及靴、褲、帽、手套、被褥等。男子冬季長袍用七八張狍皮縫成,為了便于騎馬,前后襟均有開衩,開衩處和袖口鑲有薄皮,既結(jié)實,又顯美觀。這種長袍,青少年、壯年、老年均可穿用。女子冬季長袍比男袍長,大襟覆蓋腳面,左右開衩,開衩處和衣邊、袖口均繡有美麗的花紋,有古樸純厚之美。
男女的夏季皮袍,同冬季皮袍樣式相同,不同的只是選用的皮張不同,夏季做衣服用夏天的狍皮,冬季皮袍用冬天的狍皮,夏天也穿磨掉毛的冬季皮袍。
皮褲
是用冬季狍皮制作,兩三張狍皮做一條褲。過去無論男女均有穿套褲的習(xí)慣,做一件套褲需一大張或兩小張狍皮,套褲無褲襠,只有兩條馬蹄形褲腿,用皮繩拴在褲帶上,穿上套褲干活不易把褲子磨壞。
狍皮帽
鄂語“滅塔哈”,是用狍頭皮按狍頭原樣縫制而成,“雙耳挺然,如人生角”,不僅可以防寒,而且是狩獵時的偽裝。
狍皮被
鄂語“烏魯達(dá)”,如同皮口袋,外出狩獵露宿野外,鉆進(jìn)“烏魯達(dá)”,不畏風(fēng)雪。
狍皮服裝均出自婦女之手,其制作工序較為復(fù)雜,首先必須將生成鞣成熟皮。鞣皮工具有兩種,一種是“毛丹”(帶齒的鞣皮工具),一種是不帶齒但有刃的鞣皮工具“賀得勒”。鞣皮時,將生皮涂以搗爛的狍犴,使其發(fā)酵后,將皮子頂在膝蓋上,用毛丹刮去皮板上的污垢,用賀得勒反復(fù)鞣皮子,直至鞣軟為止。鞣好皮子之后,就可根據(jù)需要剪縫制成各種服裝??p制用的線是狍筋線。狍皮服飾之上繡有各各樣式不同、顏色各異的圖案、花紋,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欣賞價值。
樺皮制品
小興安嶺到處生長著潔白的樺樹。鄂倫春族利用樺樹皮具富油脂、柔韌輕巧、不透水、不易腐爛的特點,制成各種生活用具,夏天的仙人柱、舟船以及各種器具,皆是樺樹皮為之,特別是樺皮容器尤為鄂倫春人所必需。這些容器有用于飲食的碗、盆、勺,有用來儲放野菜、野果、肉干和糧食的樺皮簍,有用來汲水的樺皮桶,有用來盛衣服的樺皮箱,有用來裝針線和零散物品的樺皮盒。據(jù)統(tǒng)計,樺皮器皿有幾十種。這些用途不同,形狀大小各異,樣式優(yōu)美的樺皮制是鄂倫春族也是北方漁獵民族(包括赫哲、鄂溫克等族)物質(zhì)文化 的一大特點。樺皮輕便耐用,不怕?lián)舸?,不易損壞,又便于攜帶,因此非常適合北方漁獵民族的生產(chǎn)特點和生活習(xí)慣。
搖籃
關(guān)東有三怪,其中的一怪是“養(yǎng)活孩子吊起來”。這一對關(guān)內(nèi)人說來為怪事的習(xí)俗,在鄂倫春族體現(xiàn)也非常明顯。鄂倫春族兒童從出生之日起直至兩歲,都是在搖籃里度過的。鄂倫春族的搖籃“歐姆凱”支架用兩塊成U形的薄木板銜接而成,長板做底幫,短板做背靠幫,銜接處呈45度角。搖籃底部釘薄木板,頭部的底用皮子或用皮繩紡織而成。搖籃幫多用紅、黑、綠等顏色繪成圖案或花紋。背面掛有各種裝飾物,如獸骨、獸角、貝殼、銅鈴、神像。孩子睡在搖籃里,平時掛在仙人柱母親鋪位上的橫桿上;遷徙時背于身后,騎馬而行;狩獵時掛于樹杈之上。搖籃,對于鄂倫春族撫育兒童起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