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克麥西來甫又稱瑪依薩麥西來甫,俗稱為青苗麥西來甫??驴耍鉃榍嗨{色?,斠浪_,意為青苗,實則都是青苗的意思。秋收結(jié)束了,嚴冬來臨,生活在廣大農(nóng)村或半農(nóng)半牧地區(qū)的維吾爾族群眾,經(jīng)常常舉辦柯克麥西來甫。開始是由最先發(fā)起者,將一些麥種分種在兩只花瓷碗里(或葫蘆里),待長出幼苗準備邀請親朋參加柯克麥西來甫時,用一棍紅綢條輕輕地束住青苗,用紅紙剪一對公雞、母雞面對面地插在麥苗中間,用苞米花去掉苞米皮插在野刺上,圍在麥苗周圍,象征白雪皚皚。將麥苗盤放在一個大盤中間,周圍擺上葡萄干、杏干等9個干果盤,整個盤子用薄綢頭巾罩住。一切準備就緒后,便邀請本村及附近的親朋好友參加柯克麥西來甫。麥西來甫的東道主一般來說要宰羊待客,也可以量力而為地為客人準備飯食。在哈密的天山、西山等地的偏僻山區(qū)的柯克麥西來甫上;有時還用葫蘆盛酒供客人飲用,甚至長者也不例外。
夜幕降臨,男女青年、老人小孩,穿著新衣服,紛紛來到主人家,開始時,由民間藝人手持哈密艾介克奏起木卡姆序曲(散板序曲),由2—3人合唱散板序曲1—2段后,手鼓開始有節(jié)奏地打起來,笛子、哈密熱瓦甫等樂器響起,參加者齊聲高唱哈密木卡姆中的歌曲,此時主人起立手托盛有青苗及干果的托盤,邊舞邊唱。
東道主唱完之后,將托盤雙手敬給選中的人,他就變成了下次辦柯克麥西來甫的東道主了。接盤者躬身行禮,大家高喊“巴力卡拉”表示謝謝,然后東道主和接盤者再次向大家撫胸施禮,邀請大家跳舞;圓圈里同時出現(xiàn)4位(或2位)舞者,各自手持手絹花點請被邀請的人(一般是男請女,或女請男),當被邀請者起身跳起來后,鼓聲、樂聲便格外響亮,助興者不時高呼“卡依納”(加油的意思)”。這時舞者越來越多,自由地形成了一組組、一對對,戀人們互表愛慕之情,摯友們暢敘往日友誼,積怨者重歸于好,誤解者重結(jié)友誼,歡聲笑語、熱烈歡騰的氣氛一直延續(xù)至半夜,最后跳起詼諧風(fēng)趣的“那孜爾庫姆”舞蹈。
柯克麥西來甫上的舞蹈動作具有獨特的哈密地方風(fēng)格,節(jié)奏緩慢、步伐穩(wěn)重、腳步動作多見于踏步。最常見的步伐是走兩步,起步腳踮兩次腳,節(jié)奏加快時,走四步,起步腳第五步踮地,同時身體微微顛動。
哈密柯克麥西來甫就這樣一戶戶傳遞舉行下去,一直到春播前,最后一戶東道主將青苗獻給明年冬天的第一位東道主。
哈密柯克麥西來甫體現(xiàn)了當?shù)氐纳盍?xí)俗及風(fēng)土人情,作為哈密市、伊吾縣農(nóng)村的一種習(xí)俗,散發(fā)著濃郁的東疆維吾爾族的鄉(xiāng)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