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亞城市,澳門是一座宗教色彩較濃的現(xiàn)代化城市,地方小,但宗教崇拜場所極多,有“廟堂遍地、神佛滿天”之說。在眾多的廟堂神佛中,除外來的諸種宗教外,源于中國本土的民間俗神表現(xiàn)得十分龐雜,其信仰者則十分普遍,香火極旺。其中尤以對媽祖之崇拜為最。
媽祖信仰是澳門華人最具代表性的宗教信仰,也是傳入澳門最早的華人宗教信仰。據(jù)稱,澳門之西文名Macao,即來源于葡人初至澳門時(shí)曾見海岸立有一座“阿媽”神像,而稱此為“阿媽港(Amacao)”,后省稱為“媽港(Macao,又譯作馬交、麥高等)”。可證,葡人未開埠澳門前,媽祖崇拜即已傳入澳門。
澳門第一座媽祖崇拜的廟宇建于明萬歷33年(1605年),當(dāng)時(shí)名天妃廟,位于澳門半島南端今媽閣廟處,由當(dāng)時(shí)在澳門做生意的閩籍商人修建。稍后,明崇禎時(shí),在澳門半島北部居住的同胞又在蓮峰山下建起一座天妃廟。反映在澳門開埠的前一百年中,媽祖信仰已在澳門同胞中普遍流傳。媽祖是中國的海神,又稱娘媽、天妃、天后。澳門同胞早期除經(jīng)營海上貿(mào)易外,則多為水上居民,特別是來澳貿(mào)易的福建商人,他們?yōu)榱似砬蠛I虾叫械钠桨?,將源于福建莆田的媽祖崇拜帶到了澳門。
明以后,氹仔島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建有關(guān)帝天后古廟,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建有氹仔天后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前建有望廈康真君廟內(nèi)的天后圣母殿,同治四年(1865年)建起的漁翁街天后古廟。彈丸之地的澳門,竟建有六座以上的天后(媽祖)廟,足以反映澳門媽祖崇拜之盛。每年農(nóng)歷三月,澳門媽祖閣前慶祝媽祖神誕,必搭棚會演神功戲,熱鬧非凡。1860年英國畫家愛德華·希爾德布蘭特繪制的版畫《媽閣廟的戲棚》,即反映百年前媽閣廟神功戲演出之盛況。如今,媽閣廟之香火更盛,每年年三十晚,澳門居民多會赴媽閣廟上香禮拜,平日則有游客絡(luò)繹不絕赴廟燒香參拜。1998年10月,在澳門路環(huán)島疊石塘建一座高達(dá)18米的天后塑像,是全球最大型的天后像。開光之日,還從福建莆田湄州天后出生與成仙地請來一尊天后像及150人組成的祭儀隊(duì)伍,來澳參加盛典,并在鬧市中抬天后圣像巡游,盛況空前。
澳門近40座廟宇中,供祀著各種各樣的神祗,很多廟宇都是諸神共處一殿,共享眾生崇拜。這種狀況的出現(xiàn),正反映澳門地少而居民拜神之風(fēng)極盛這一特色。在澳門民間崇拜諸神中,可以看出,這些神祗部分傳自嶺南,部分由中原傳入。
在澳門多處可見的金花娘娘,即源出廣州河南的金花廟,該廟所祀金花娘娘神像多達(dá)80余尊。金花娘娘是民間傳說中保護(hù)兒童之神。澳門奉祀金花娘娘廟宇有蓮峰廟、包公廟、靈醫(yī)廟、呂祖仙院、蓮溪廟、觀音古廟、雀仔園福德祠、路環(huán)金花廟等。
路環(huán)譚公廟與九澳三圣廟供奉之譚仙,即譚公道,來自惠州九龍山;氹仔三婆廟供奉之三婆神,為一位水神,亦傳自惠州;路環(huán)三圣廟及大王廟供奉的洪圣大王,則來自廣州南海波羅廟供祀南海廣利洪圣大王;大三巴女媧廟內(nèi)供奉的悅城龍母,則源自粵西德慶市龍母廟的主神悅城龍母;還有在澳門立廟信奉的黃大仙及水上居民供奉的朱大仙,均為嶺南文化的傳承與影響。
明顯受中原文化影響的諸神除前已述之天后外,還有關(guān)帝、北帝、康公真君、包公、藥王、痘母、呂祖、哪吒、女媧、魯班等,這些中原地區(qū)尊奉的諸神隨著歷史上人口的不斷南遷,先傳入嶺南,再由嶺南傳入澳門。而這些神祗的傳入均比較晚,多數(shù)在清中葉以后,且廟宇規(guī)模不大,部分神祗還只是附在佛教禪院及其他廟宇中供人祭拜,并無專門的寺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