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的傳說故事 中秋節(jié)最簡短的來歷傳說
第一傳說:唐高祖與“祝捷餅”
月餅傳說較流行的觀點是在唐朝。唐初,東突厥勢力強大,李淵太原起兵時曾向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換取北方的相對安定。唐朝建立后,突厥一方面支持薛舉、劉武周等割據(jù)勢力,與唐朝分庭抗禮。另一方面,又自恃兵強馬壯,不斷舉兵南下侵擾。為了平定北方外患,唐高祖李淵委任當時著名將領李靖為北征總指揮,反擊突厥,最終得勝。
李靖凱旋之日正好是八月十五,恰巧當晚有吐魯番人向李淵獻餅祝捷。李淵其時正與群臣分享李靖勝利的喜訊,看到圓圓的祝捷餅十分高興,笑對當空,脫口而出“應將胡餅邀蟾蜍”。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應該邀請月亮之神下凡來,與大家一起分享這可口的胡餅。李淵遂將胡餅分給群臣,君臣一道品嘗,賞月。據(jù)說,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吃月餅習俗由此而來,并由宮中傳到民間。
第二傳說:楊貴妃為“月餅”起名
在早期,人們并不把月餅叫“月餅”,其叫法很多。在唐朝,最流行的叫法自然是胡餅。過去,漢人把生活在中國北方、西方的匈奴、鮮卑、氐、羌、吐蕃、突厥等游牧民族,統(tǒng)稱為“胡人”,他們特有的日常食用的面餅,被漢人稱為“胡餅”。這種餅圓圓的,糖餡、包以果仁等,很好吃。
那么,胡餅又是如何改稱月餅的?
有一年中秋節(jié),李隆基和楊貴妃一起吃胡餅賞月,風流成性的李隆基故作風雅,覺得胡餅一名不好聽,想改個名字。但起什么名字好呢?一時想不出來。楊貴妃抬頭一望,其時高懸空中的一輪圓月,恰如這圓圓的胡餅,遂脫口而出——月餅。李隆基一聽,連連拍手叫絕。“月餅”一名,由此叫出來了。
但這個傳說似乎不靠譜,有這樣的記載,唐僖宗李儇曾在中秋節(jié)賜餅給新科進士,當時此餅并不叫月餅。李儇比李隆基晚生177年,可以肯定在唐代,至少在晚唐,月餅仍不叫月餅的。
其實,在宋代,人們也不把月餅叫“月餅”,文人喜歡稱之為“金餅”。在宋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尚沒有普及,到了元代,中秋吃月餅的風俗才變濃,但多稱之為“月糕”。一直到明代,“月餅”才正式定名,中秋節(jié)吃月餅風俗也廣為流行。
第三傳說:吃月餅與“殺韃子”
在元未,天災人禍連連,民不聊生,蒙古人對中原漢人的統(tǒng)治也更為嚴厲。為了奴化漢人,有的地方竟然規(guī)定,新娘的初夜權要獻給主政當?shù)氐拿晒湃?。當時男人娶媳婦是不敢張揚的,不少男女是“偷婚”,以避免被韃子知道。為防止?jié)h人造反,還不準民間私藏鐵器,十戶人家才能有一把菜刀。這些奴化政策,激起了漢人的不滿,民間反抗情緒強烈,各地都在醞釀起義,相約“殺韃子”,推翻元政權。當時公開聚會是行不通的,為了傳遞統(tǒng)一行動的信號,保證隱秘,南方的朱元璋,即后來的明太祖,便選擇八月十五吃月餅的機會,將寫有起義信號的紙條包在月餅里,通過這種傳遞方式,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起義勢力。
第四傳說:嫦娥奔月與“不老藥”
嫦娥,原名姮娥,她是神話人物后羿的妻子。到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恒的諱,而改稱“嫦娥”。
嫦娥奔月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嫦娥偷吃不老藥奔月:“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未及服食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后羿從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長生不死藥,貪心的嫦娥背著丈夫偷后吃后,跑到了月亮上,成為了月亮女神。
另一種版本是,嫦娥被迫吃不老藥:跟后羿學習射箭術的逢蒙聽說后羿搞到了長生不老藥,于是前去偷竊。逢蒙未能得手,惡從膽邊生,欲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自己吞下不死藥,飛到了天上。
中秋節(jié)的真正起源
中秋節(jié),又稱仲秋節(jié)、祭月節(jié)、月娘節(jié)、團圓節(jié)、月光誕、月夕、秋節(jié)、拜月節(jié)、月亮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四大節(jié)日之一。
在神話故事嫦娥奔月中,傳說后羿從王母娘娘那里得到長生不死之藥,準備和妻子嫦娥共同分享,但是卻不巧被鄰居看到了,他趁著后羿不在的時候準備強搶,嫦娥被逼無奈之下一個人吞下了藥,飛升到了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失去了愛妻,只能每年在中秋月亮最圓的時候,擺下嫦娥最愛吃的圓餅(月餅)和圓圓的蛋以寄托相思之情,希望嫦娥能夠回到自己的身邊,團團圓圓。
當然那只是神話傳說,而實際上中秋節(jié)最初起源于上古時代,是因為對于獨特天象的崇拜,古人祭祀月亮而來。古人祭祀月亮,奉上祭祀,以求神靈的庇護,并且以此形成傳統(tǒng)。最初是部落祭祀,到后來國家形成后也開始祭祀,到兩漢時期,有人專門編撰了《周禮》,對中秋進行文字記載。
然后到了唐朝,開始把中秋節(jié)定為全國性節(jié)日,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在唐都長安和洛陽,每到中秋節(jié),皇帝和后妃、大臣們,先到宮門城樓,歌頌太平盛世,然后宣布晝夜不禁與民同樂,而后皇帝和后妃大臣宴飲,百姓們開始在各個大街猜燈謎、賞燈、放孔明燈、宴飲作詩等。唐朝國力強盛四夷來附,而后又把中秋的習俗傳播到了四海。
到了宋朝,乃至之后的明清,中秋節(jié)正式成為大家共同的節(jié)日,并且日期定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此后,中秋節(jié)隨著華人往海外的遷徙逐漸傳播出去,成為而今東亞和全球華人的共同節(jié)日。
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