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來歷30字 元旦節(jié)的來歷簡介
傳說一:中國的元旦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傳說二: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zhèn)涞乃础驅(qū)λ凑f:“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焙髞硭窗训畚粋鹘o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據(jù)說這就是古代“元旦”的由來。
“元旦”一詞在我國文學作品中最早出現(xiàn)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夏時期的夏歷以春季一月為正月,商時期的殷歷以冬季十二月為正月,周時期的周歷以冬季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冬季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規(guī)定春季一月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guān)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钡挠涊d。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lǐng)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tǒng)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guī)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稱為“元旦”。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nóng)歷的正月一日叫做“春節(jié)”,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不過當時并沒有正式公布。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宣布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tǒng),在就職誓詞中,孫中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jié)尾。這就是中國“元旦”的來歷。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西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qū)別夏歷和公歷兩個新年,又鑒于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恰在夏歷正月初一的前后,因此便把夏歷正月一日改稱為“春節(jié)”,公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jié)日。
每年1月1日,標志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俗稱“公歷年”、“陽歷年”或“新歷年”。
古代元旦:
1、皇帝向他人祝賀元旦。
時間剛剛進入元旦零點,皇帝就要起床梳妝,元旦的朝服十分莊重,要耗費不少時間。朝服整理完畢后,來到冬暖閣,在列祖列宗牌位錢行禮紀念。祭拜列祖列宗后,儀仗轉(zhuǎn)向慈寧宮,向太后行禮祝賀。這一天,太后要親自制作一些糕點,供奉在祖宗牌位錢,也要賞賜給皇帝和身邊的人。當皇帝和皇太后的儀式舉行完畢后,皇帝回到寢宮,暫時休息,等待百官朝賀。
2、百官向皇帝祝賀元旦。
元旦是新的一年,這一天上朝不同以往,來的人非常多。出了正常的百官之外,還有平時不用上朝的王公侯爵。這么多人來,小小的朝堂自然是站不下的,這時就需要分管禮儀的官員進行排位引導。
1)代表皇帝的物品擺在太和門前。
2)百官按照級別戰(zhàn)列在太和殿廣場,等待天明向皇帝朝賀。
3)黎明時分,禮部官員指引百官來到午門外集合,等待欽天監(jiān)報時。
4)欽天監(jiān)報時完畢,皇帝在奏樂中來到朝堂坐定,百官向前叩首朝賀。隨后點燃新年鞭炮。
5)各位官員朝賀完畢,按照座次站立,大學士宣讀皇帝表文,普天同賀。隨后在宏大的奏樂聲中,百官再次向皇帝朝拜。
6)朝拜完畢,皇帝賞新年茶,各位大臣喝完茶。鞭炮再次響起,皇帝退朝,百官回家,典禮完成。
3、其他朝賀。
在百官向皇帝朝賀的時候,百官中重要的大臣夫人,會進宮向太后請安。在宮中地位比較高的嬪妃,則允許她的母親在這一天進宮探望。宮內(nèi)的太監(jiān)宮女,都要在這一天向他的主人請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