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喝什么酒 古人端午節(jié)涂飲雄黃酒的意義
端午有飲酒之風,所喝之酒有二,一為首蒲酒,一為雄黃酒。
菖蒲酒,此酒又名菖華酒、蒲筋。這種酒的制法較為簡單,只要把采來的菖蒲根切細,泡酒即可飲用。明高滾《遵生八箋》中記載:“取九節(jié)菖蒲,生搗絞汁五斗,糯米五斗炊飯,細曲五斤相拌令勻,人瓷壇密蓋二十一日即開,溫服。日三服之,通血脈,……治風痹、骨立、蜜黃,醫(yī)不能治,服一劑,百日后顏色光采,足力倍常,耳目聰明,發(fā)白變黑,齒落更生,夜有光明,延年益壽,功不盡述。”
后面數(shù)語,可與今天的廣告宜傳一比高低。文中不無夸大其辭,但首蒲酒對健身有一定的功效卻是不言而喻的。因為這是一種以首蒲為藥料、白酒(或黃酒)為原酒的藥酒。有時人們還要加人別的酒料,如“以菖蒲、生姜、杏、梅、紫蘇,皆切如絲,人鹽曝干,謂之百草頭”,使之更具有療效;“或以糖蜜演之,納梅皮中,以為釀梅”(宋呂原明撰《歲時雜記》),更使酒味醇濃。
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菖蒲酒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藥酒,但在流傳中,被蒙上了一層神秘主義的迷信色彩,從而掩蓋了它祛病健身的功效。今天,我們應以科學的態(tài)度來考察端午飲菖蒲酒的食俗,為人類的健身服務。
古人端午節(jié)涂飲雄黃酒的意義
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故端午節(jié)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雄黃酒,是在酒中加人雄黃。雄黃,又名雞冠,是一種礦物質,也是一種常用的中藥。雄黃的成份為硫化砷,有毒,對于各種皮膚真菌和金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有抑制作用,并對毒蟲有驅殺的作用。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
“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操涅、殺蟲,驅疚功效?!髦伟傧x毒、蛇后毒?!?/p>
這使我們想到(白蛇傳》這個民間故事,許仙在端午節(jié)拿雄黃酒給白娘子喝,結果白娘子飲醉顯露原形,許仙被嚇昏了。這一情節(jié)便是根據(jù)雄黃的作用想象出來的。
到了明清,菖蒲酒和雄黃酒合為一種酒。明謝肇制《五雜俎》云:“飲菖蒲酒也·一而又以雄黃人酒飲之。”這就是說,又把雄黃放人菖蒲酒中同飲之。清顧祿《清嘉錄》中說:“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边@種酒需放在陽光下曝曬,有的甚至從五月初一就開始曬起來。到了端午這天,全家團聚,喝杯雄黃酒,一表慶賀,二為健身。
除了菖蒲酒和雄黃酒,還曾有一種朱砂酒。明人馮應京(月令廣義》中說:
“午日用朱砂酒,辟那解毒,余酒染額腳手足心,無池蛇之患。又以灑場壁門窗,以避毒蟲。”
朱砂,是一種礦物,又稱丹砂,是提煉水銀的重要原料,有藥用價值。古人曾用朱砂人酒,可能因其效果不及雄黃,至清已被雄黃酒所取代。
端午節(jié)的由來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很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青說、紀念曹娥說,以及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越民族龍圖騰祭說等。以上各種說法,各本其源,難以考證。據(jù)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中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是源自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jié)日,比紀念屈原的說法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泣人淚下的詩詞,已廣泛深入人心,所以世人“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為深廣,占據(jù)端午由來說法的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活動,都與跟紀念屈原聯(lián)系到了一起。
不過,聞一多先生在考證了《續(xù)齊諧記》、《風俗通》和《荊楚歲時記》等有關材料后,認為端午節(jié)真正起源于古昊越先民對龍圖騰的崇拜和祭祀。
傳說中國古代南方吳越人(今江浙一帶)認定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祀龍圖騰儀式,以求風調雨順、大豐收。
他們把食物包在樹葉里或裝進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后來,他們還在當天劃著獨木舟走訪親朋好友,高興的時候就即興舉行獨木舟比賽,漸漸演變成了今天端午節(jié)的各種習俗。由此可以判斷出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中后常被蛟龍偷吃,而競渡則使用的是龍船;古代吳越地方和競渡活動的關系尤深,況且古代吳越人民還有斷發(fā)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該是“像龍子”文身習俗的遺跡。
只是在后來,屈原的傳說附會到端午節(jié)俗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