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能歌善舞,熱情好客,也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據(jù)史書記載,阿昌族是最早活動在青海、甘肅高原的氐羌民族,其中一部分很早就遷徙于川西至滇西一帶。約于公元十三世紀開始有一部分沿云龍、保山、騰沖遷陡,最后定居于梁河地區(qū)。阿昌族地區(qū)民風淳厚,日常生活都極具特色,而最能體現(xiàn)阿昌族魅力的當屬他們的民族節(jié)日——阿露窩羅節(jié)。
阿露窩羅節(jié)的節(jié)慶時間為每年的3月20日,節(jié)日標志為弓箭和青龍白象。為了感謝傳說中遮帕麻和遮米麻的創(chuàng)世之功和多次挽救人類的大恩大德,每年的初春或桑建花開的時候,阿昌人都要舞獅舞象,跳著阿露窩羅舉行祭祀活動表示紀念。
阿露窩樂活動一般以村寨為單位舉行。
首先是選神樹。全寨男女老少要到山上選一棵標直的栗樹作為神樹,由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以后,才將該樹砍下,不能肩扛,而是用無數(shù)條繩子拴著樹身,由全體參加人員拖到寨子,逢溝過溝,逢坎過坎,一路上敲鑼打鼓,歡呼著迎接神樹進村。
其次,是建祭臺。神樹到了寨中寬暢的祭祀場后,再將神樹立起來,圍著神樹搭建祭臺,在樹上掛上大弓,安上太陽,披掛起鮮花綠葉,在祭祀臺上繪滿阿昌服飾圖案。隨著木刻水獺貓舉上神座,祭祀臺宣告搭起。
再次,開始祭祀。神靈附體的大活袍(巫師)將五谷茶酒和鮮花水果擺上祭壇后,他便揮舞起鷹尾大扇高聲頌經(jīng),傳唱遮帕麻遮米麻的創(chuàng)世史詩,贊頌人類始祖的大恩大德。接著獅子舞隊和大象舞隊,一齊參拜神座;向創(chuàng)世始祖致敬。
之后,全體村民身著節(jié)日盛裝,手持鮮花綠葉,蘸著清清泉水,圍著神座唱起則勒歌,跳起阿露窩樂舞,表示對祖先深深的謝意。隨之,各種文藝活動依次展開,直至禮畢。
節(jié)日活動可以持續(xù)幾天以至半月。距離不遠的村寨可以互相去參拜神臺。舞獅隊和舞象隊也可到各村表示祝賀。青年男女則進行對歌活動,并用山花樹葉蘸著清水互相揮灑,表示祝福。這期間是阿昌姑娘充分展示自己美麗和聰明智慧的時節(jié),也是男青年追求恩愛伴侶的大好時光。由此演繹出了許許多多感人的愛情故事,成就了無數(shù)美滿的姻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