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民間活動豐富多彩
生活在大理的白族朋友,在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初,都會舉行“接三公主”的習俗。此習俗始于南詔,延續(xù)1300多年,至今猶存。
唐朝初年,細奴邏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一帶建立了地方政權南詔國,成為南詔始祖。“接三公主”的習俗,最早就起源于細奴邏時期。傳說,白子國的三公主金姑,從大理下嫁細奴邏,她賢淑善良、樂善好施,深受蒙舍川(今巍山一帶)和洱海地區(qū)各族群眾愛戴。雖然三公主遠嫁他鄉(xiāng),但故鄉(xiāng)人民十分懷念她,每年都要把她從巍山接回娘家過年。三公主去世后,其子孫在城南側修建了天摩牙寺供奉她,懷念她。隨后,逐漸形成了“接三公主”的民俗活動。
巍山歷史文化學者楊光樑說:“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二這一天,白族地區(qū)的廣大村民,自發(fā)地以村為伍,結伴而行,一路吹吹打打,載歌載舞,來巍山接三公主回娘家,此習俗已延續(xù)千年。三公主慈善愛民,賢淑聰慧,在故鄉(xiāng)口碑很好,很受人們愛戴。她下嫁巍山后,人們常常思念她,每逢這個季節(jié),都要把三公主接回去?!?/p>
白族“接三公主”習俗
“接三公主”活動中,人們除了拜祭三公主之外,還要拜祭其他神靈,最后到巍山伽藍殿拜祭。楊光樑介紹:伽藍泛指佛家寺園,也指守護寺院的神靈,佛教中認為有十八伽藍。傳說,細奴邏也被封為伽藍,他又是三公主的丈夫,所以接三公主時要到伽藍殿祭拜,得到他的許可后,在二月十三天亮以前,把三公主接走。
農(nóng)歷二月十二這天晚上,參加“接三公主”活動的白族、彝族群眾,都要打歌對調(diào),歌舞至深夜。白族的歌舞,彝族的打歌,以及兩個民族的霸王鞭、八角鼓、蘆笙、刀舞,會在同一個旋律中盡情展示,形成了民族團結和睦的千古華章,千百年來未曾中斷。
“接三公主”活動包括了祭拜、誦經(jīng)、祈雨、娛樂等內(nèi)容,起始時間為農(nóng)歷二月初九。這一天,白族群眾從大理啟程前往巍山,當天到巍寶山祭拜細奴羅和三公主。初十到達天摩牙寺,十三日上午接出三公主,晚上住巍山大倉鎮(zhèn)。十四日到達大理市下關七五村,十五日到達大理古城城隍廟祭拜。十六日到達灣橋鎮(zhèn)灣橋街,十七日到達喜州鎮(zhèn)慶洞村圣源寺,至此整個活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