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是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首府,同時也是我國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的核心城市。站在城市文化的角度來看南寧,它更是一個豐富多彩的城市,南寧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南寧的邕具,更是別具一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南寧文化,去看看南寧獨具特色的邕劇文化。
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邕劇在清道光、咸豐年間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寧,至今已近200年歷史,是廣西南寧獨有的劇種。作為粵劇嶺南派代表的南寧邕劇,在其藝術性質(zhì)上更突顯地方性和民族性,扮相優(yōu)美、曲辭婉轉、唱腔清新。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背景,展現(xiàn)本土戲曲文化魅力。
邕劇是南寧市古老的地方劇種,因活動中心在古邕州一帶,且用邕州官話演唱,舊時稱為老戲、廣戲、五六腔、本班戲、本地班等,新中國成立后定名為邕劇。邕劇自形成以來,其班社足跡不僅遍及南寧周邊,還遍及廣東、云南、貴州各省及越南、柬埔寨等國,在桂西南和東南亞地區(qū)頗有影響。
邕劇的表演風格古樸、粗獷,其文戲表演細膩,注重人物內(nèi)心感情的抒發(fā)。武打則粗獷激昂,表演夸張、潑辣,講究硬橋實馬,拳、刀、槍、叉、棍、牃各有套路,與其他劇種迥異,而許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投足等都來源于桂西南一帶壯、漢兩族人民共同喜愛的民間舞姿、武技和美術造型,在某些方面體現(xiàn)了壯族的雄渾粗獷的民族風格。
1995年1月,南寧市有關部門把街頭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邕劇團,并修建邕劇院(現(xiàn)南寧影劇院)作為劇團固定的練功和表演場所。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邕劇發(fā)展很快,顯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邕劇的劇目原來很豐富,約有五六百個大小戲。不幸的是,在遭受“文革”的沖擊后,邕劇日漸衰微,甚至瀕臨消亡。
1999年,邕劇團正式解散;2007年8月,南寧市邕劇團正式掛牌恢復。2008年,南寧邕劇入選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2011年,南寧市還在解放路的新會書院設立了邕劇展示中心。
如今,邕劇已作為地方傳統(tǒng)戲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走在書院外車水馬龍的鬧市,一扇朱漆木門將過去、現(xiàn)在、未來相互穿插。木門敞開,讓百年神韻與現(xiàn)代時空來個完美的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