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窟榆林窟
中國名窟榆林窟
中國對于石窟的開鑿起源于十六國時期,盛行于北朝、隋、唐、宋、元等時期,直至明清,約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實石窟的開鑿真正的起源應該是印度,但中國的藝術匠師們根據當時的宗教信仰、社會風尚并結合他們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來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中國的特色,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集建筑雕塑和繪畫藝術之大成。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
導讀中國對于石窟的開鑿起源于十六國時期,盛行于北朝、隋、唐、宋、元等時期,直至明清,約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實石窟的開鑿真正的起源應該是印度,但中國的藝術匠師們根據當時的宗教信仰、社會風尚并結合他們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來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中國的特色,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集建筑雕塑和繪畫藝術之大成。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
中國對于石窟的開鑿起源于十六國時期,盛行于北朝、隋、唐、宋、元等時期,直至明清,約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實石窟的開鑿真正的起源應該是印度,但中國的藝術匠師們根據當時的宗教信仰、社會風尚并結合他們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來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中國的特色,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集建筑雕塑和繪畫藝術之大成。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作為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其內容、藝術風格以及彩塑、壁畫的制作等方面,都與莫高窟有著密切的聯系或相同之處,但在許多方面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并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特別是五代以后,莫高窟藝術呈顯出明顯的衰落趨勢,而榆林窟無論從內容、繪畫風格,還是藝術水準方面,都顯示出其時代特征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從而更加充實了這座寶庫的內涵。1961年,榆林窟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歸敦煌文物研究所管轄。
中國名窟榆林窟
中國對于石窟的開鑿起源于十六國時期,盛行于北朝、隋、唐、宋、元等時期,直至明清,約一千多年的歷史。其實石窟的開鑿真正的起源應該是印度,但中國的藝術匠師們根據當時的宗教信仰、社會風尚并結合他們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來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有所創(chuàng)新,形成中國的特色,反映了中國封建時代的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集建筑雕塑和繪畫藝術之大成。榆林窟,俗稱萬佛峽,位于安西縣城西南75公里的榆林河(亦名踏實河)畔,現存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洞窟42個,分布在榆林河東、西兩岸的懸崖峭壁上,東崖31個、西崖11個、壁畫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無幾,現存彩塑多為后代重修或重塑。
為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