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地處山東省西南部,最高的主峰只有海拔197.9米,稱不上險峻,可自古以來卻沒有人小看它。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水泊梁山”。但是,這座山到底是不是《水滸傳》中那個“水泊梁山”的原型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山寨水滸景點遍布梁山
一條山間小路從北坡蜿蜒南伸,通達梁山主峰,相傳是宋江義軍運送糧草、兵馬往來的要道,被稱作“宋江馬道”。
點將臺,是梁山統(tǒng)帥點閱三軍的地方。疏財臺,梁山所得的金銀財物,在這里分配給每位將領。
一條狹窄的山脊是進入梁山大寨的唯一通道,也是風力最大的地方,稱作“黑風口”,這道關(guān)口由李逵把守,是梁山第一險關(guān)。
這樣的景物在梁山不勝枚舉,研究者普遍認為它們大多是附會了文學作品而形成,并非為史實所造就。
殘存的一段“宋江寨墻”是梁山上少數(shù)被認可的歷史遺跡之一,曾是一處真正的古代軍事設施。它有一個罕見的設計,在寨門入口處增加了一個“拐彎”,將寨門隱藏在里面,當?shù)厝朔Q它為“扭頭門”。當兵臨城下時,這種“扭頭門”可以抵御攻城車的進攻。
真實的歷史遺存,讓我們依然能夠與這個曾經(jīng)的軍事陣地進行對話。數(shù)百年來,一些統(tǒng)治者多次封殺《水滸傳》,梁山也曾遭到抄剿和滅跡,使這些僅存的文物越發(fā)顯得珍貴。
大多數(shù)研究者都傾向于這座山就是《水滸傳》中“水泊梁山”原型。因為小說中出現(xiàn)的地名,如鄆城、東平、兗州、陽谷、中都、濟州等,它們在梁山的周邊都真實存在。
梁山“八百里水泊”無影無蹤
一個最致命的疑點長久困擾著專家們:梁山的水泊在哪里?
環(huán)顧梁山四周找不到一片水面,這與《水滸傳》中“山排巨浪,水接遙天”“滿目蘆花,茫茫煙水”的描寫相去甚遠。 “八百里水泊”難道是小說作者的杜撰嗎?當?shù)氐乃疂G專家回憶起一次奇異的經(jīng)歷。
水滸專家岳宗周介紹:1958年,他正在讀初中??h里搞生產(chǎn)缺乏肥料,就組織干部和老師、學生到梁山東南去挖土。結(jié)果挖到五米后,出現(xiàn)了一層黑土,大概有一米多厚,十分肥沃,老百姓叫它“宋江土”,奇怪的是黑土里面,還有好多蓮子,把這些蓮子拿回去種上,它居然能發(fā)芽、長葉、開花,花朵十分漂亮,群眾叫它“宋江蓮”。
當?shù)厝擞袀€經(jīng)驗,從地面挖下去五六米深,就會出現(xiàn)“宋江土”。這種深色淤泥已在地下沉積了數(shù)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有水生植物腐蝕的痕跡,甚至還會出現(xiàn)蚌殼。深埋在地下的這些信息似乎在講述一段關(guān)于水泊的歷史。
《中國歷史地圖集》揭示了一個秘密。古代梁山地區(qū)曾有一片湖泊叫大野澤,梁山位于大野澤西北方,處在水面之外。 隋唐五代時期,黃河多次潰決,洪水泄入大野澤,大野澤水域不斷擴大,到北宋時,已將梁山納入其中,形成當時長江以北最大的淡水湖泊。湖泊中的山頭以梁山最為高大,后來得名“梁山泊”,《水滸傳》中稱“方圓八百余里”。 根據(jù)對宋代歷史地圖的測算,方圓八百里就是周長八百里,跟小說家說的數(shù)據(jù)基本相符。
“八百里水泊”已成為八百多年前的往事。黃河水裹挾著泥沙生生不息,所到之處地勢淤積抬高,梁山泊原有的水面漸漸難以為繼。南宋末年到金元時期,黃河改道南移,更致使水泊嚴重萎縮。黃河造就了有水泊的梁山,最終也帶走了梁山水泊。
梁山水泊最后消失在哪里?當?shù)貙<規(guī)Э疾旖M來到了梁山附近的南旺湖。這里雖被稱為“湖”,卻找不到一片水面。在北宋,這里曾屬于連成一片的梁山水泊。一百多年前,它還保留著一塊湖面。漫長的幾個世紀里,它經(jīng)歷過干涸與充盈的交替,最終變成一個沒有水的湖底,八百里水泊在這里消失了它最后一洼水。
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是怎樣的
重朋友、講情義是梁山人世代推崇的品格。這些都被他們視為水滸遺風,引以為傲。然而,《水滸傳》中描寫的一百單八將真的確有其人嗎?
在當?shù)孛耖g傳說里,許多水滸人物形象與小說很不相同。
水滸專家張慶建介紹:《水滸傳》中的孫二娘赤胸露臂、涂脂抹粉,形象不夠好。可在民間傳說中,孫二娘長得很美?!端疂G傳》中寫她開黑店、賣人肉包子。民間卻傳說:當?shù)匾粋€惡少到店里調(diào)戲她,孫二娘奮力反抗,誤傷惡少要害處,他當場就死了。正好這時外面有人來,孫二娘就把惡少提起來,放到旁邊煮肉的鍋里,蓋上鍋蓋,把事掩蓋了過去。在梁山一帶的傳說中,宋江的夫人叫張金蓮,宋江被招安后,張金蓮不肯離開梁山,帶著半歲的兒子,與阮小七的母親一起留下來隱居。
民間故事和小說哪一個更接近歷史原貌,今天已經(jīng)很難考證。從目前掌握的史料看,一百單八將中絕大多數(shù)人物都是虛構(gòu)的。只有宋江、史進、楊志等少數(shù)幾個被證實確有其人。那么,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是怎樣的?他是否真的占據(jù)過梁山?
關(guān)于宋江,宋代正史中只有三條記載?!端问贰せ兆诒炯o》中寫道: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江北,入楚、海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端问贰ず蠲蓚鳌贩Q: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shù)萬無敢抗者。《宋史·張叔夜傳》中說:宋江起河朔,轉(zhuǎn)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鋒。
從《宋史》看,宋江起義軍更像一支野戰(zhàn)部隊,并非長期占山為王。關(guān)于梁山,《宋史》雖未提及,但專家根據(jù)宋江的行軍路線,認為他的部隊占領梁山是極有可能的。明代官修地理《大明一統(tǒng)志》中稱“宋江為寇,嘗保此中”,這是宋江占據(jù)梁山一事第一次被國家文獻所記載。
梁山上為何盛產(chǎn)亞熱帶的枇杷
在《水滸傳》中,梁山是整個故事的地理核心。然而,有學者發(fā)現(xiàn),整部小說在梁山地理常識上的漏洞多達幾十處。如“武松打虎”一回, 小說寫道“武松思鄉(xiāng),要回清河縣看望哥哥……武松在路上行了幾日,來到陽谷縣地面”。武松從滄州南下到清河,直線距離約180公里;而到陽谷280公里。小說居然讓武松錯過了故鄉(xiāng)清河下了陽谷!
在“東平府誤陷九紋龍”一回,宋江描述梁山周邊地理態(tài)勢說:“梁山泊東,有兩個州府,卻有錢糧:一處是東平府,一處是東昌府”。東平府即今天的東平縣,在梁山東北方向,東昌府在聊城境內(nèi),在梁山正北面。宋江這個本地人居然會搞錯方位!
水滸專家馬成生介紹:寫到北方的氣候、風物,真是錯得一塌糊涂。林沖雪夜上梁山,到梁山泊卻看到了“山排巨浪,水接遙天”這個春末夏初才有的景象。更令人詫異的是,“梁山泊義士尊晁蓋”一回,山寨召開慶功宴,小說列出的食譜中有“山南樹上自有時新的桃、杏、梅、李、枇杷、山棗、柿、栗之類”。 枇杷是生長在江南的亞熱帶水果,不可能出現(xiàn)在北方的梁山。
《水滸傳》為什么會犯這樣的錯誤?為解答這個問題,浙江的馬成生教授邀請考察組到杭州走了一趟。
今天的杭州依然能找到《水滸傳》描寫過的地方,如西湖東岸的涌金門,是“浪里白條”張順被射死的地方。西岸的西泠橋,張順就是從這里潛入西湖走上不歸之路。鳳山水門,宋江的將領曾喬裝成船家,從這里混入杭州城,繳獲方臘的運糧船。馬成生介紹:凡是小說寫到的地名、路、橋,現(xiàn)在去看,完全和實際情況一樣。寫北方,卻南北不分、東西不辨。
馬成生教授認為,《水滸傳》之所以常常把北方的地理風物搞錯,是因為小說作者是一位南方人?!端疂G傳》的作者到底是誰,在研究領域意見并不統(tǒng)一,以馬成生教授的觀點,杭州是作者常年生活的地方。
水滸故事沿著 大運河南下杭州
那么,北方的水滸故事是怎樣傳播到杭州,并成就了《水滸傳》這部巨著的呢?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開封,北宋滅亡。金兵不斷南下,逐漸吞并廣大中原地區(qū),激起淪陷區(qū)人民的抗擊。歷史上的梁山素以農(nóng)民起義多發(fā)而知名,這里有山林庇護,水泊構(gòu)成水險,便于藏身割據(jù)。人們已經(jīng)習慣于把各種英雄傳說與梁山聯(lián)系起來,形成最原始的水滸故事向四方傳播。
北宋滅亡后,杭州成為南宋新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大量北方逃亡藝人會集到這里。在形形色色的娛樂場地,南北各種文藝形式輪番上演。南宋時期的杭州,已出現(xiàn)了一些以水滸英雄命名的“說書”篇目,其中有四個單本故事分別為:《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
進入元代,大量雜劇藝人把盛行于北方的雜劇藝術(shù)帶到江南。元代水滸戲藝人中,有一位劇作家來自梁山腳下,他叫高文秀。在高文秀的一個劇本《黑旋風雙獻功》里,第一次提出宋江是山東鄆城縣的一個小吏,也是他第一次提出,宋江據(jù)有的山寨叫:“寨名水滸,泊號梁山”。
大約在元末明初之際,《水滸傳》在杭州宣告問世,這是迄今能看到的最早的《水滸傳》版本。假如以宋江起義作為緣起,《水滸傳》從歷史事實到小說成書,走過了漫長的兩個半世紀。
有人說,是大運河孕育了這部書。梁山縣境內(nèi)的古運河遺址,曾經(jīng)是京杭大運河的一段。這段運河開挖于元代。為了適應大一統(tǒng)的局面,元代致力于疏通水路直航,在原有運河的基礎上,重點將山東打通,形成直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梁山恰好處在京杭大運河的中心位置,以古代的船速,從杭州裝船的貨物,半個多月可以到達山東。可見,梁山上雖然不能長出枇杷,但卻有可能吃到沿著運河而來的江南水果。
而在水滸故事素材從北方發(fā)源地南下過程中,運河水更是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