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碭山,紅事白事都要請響,響有大小之分,通常大響是指放槍的師傅,小響是指嗩吶班子。
凡辦事,無論喜憂,人來客往的,必嘈雜,三眼槍因聲音宏亮,便起到了指揮作用。主事人所有的程序,均事先安排槍響,然后嗩吶定調(diào)。起轎、落棺、進(jìn)莊、過橋、接供、拜堂等等,都是由槍炮統(tǒng)領(lǐng)。三眼槍既聲高又排在前,所以它是大響。
至于把嗩吶稱為小響的原因,除上述之外,還有一說。嗩吶,原名“蘇爾奈”,本屬回族所用,明朝王折“三才圖會”,才被稱作嗩吶,謂軍中之樂。因?yàn)榛貪h飲食不同,故歷來嗩吶班子都是另開桌,排于大席之外。久傳下來,便把它作為小響了。
大響小響都屬于雇傭,但吃飯時不能排在一桌。大響雖只兩人,也要另行安排;小響人數(shù)再多,也是一桌招待。
響器進(jìn)門,喜事事主要送上兩根紅布條,一寬一窄,寬栓槍;窄系嗩吶,另加四包煙,大響兩包,小響兩包,此曰“上面子”。其實(shí),這是對大響而言的,所謂“上面”,就是上藥面,意思是放幾聲響槍,吹奏嗩吶熱鬧一番。要是喪事,小響大響均要帶兩刀草紙,以示哀悼,也算尊重主家。
響器吃飯關(guān)也要拜櫥,這是規(guī)矩。此曰“打招呼”,免得大師傅見怪。否則的話,飯菜里做手腳,不是鹽多,咸(嫌)你嘔心,就是一點(diǎn)不放,讓你感到無鹽(眼)。
響器無論大小,吃鈑均在大門口,這并不是事主慢待或看不起,主要是尊重習(xí)慣,圖個吉利,讓他們“名聲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