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稱父親為阿瑪,稱母親為納納,稱祖父為阿法,稱嫂子為姐姐。這些稱呼至今還在滿族老人中保留著。
滿族是一個(gè)重禮儀、講文明的民族。清代有"八旗人家重禮法"之說。對長輩有呼必禮,父母斥責(zé)不還口。長幼有序,尊卑分明。對老人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晚輩每隔3天,要給長輩請安。隔5天見著長輩就得打千。"出必告,返必面"。
"滿洲見人以曲躬為禮,別久見則相抱。近以抱不雅馴,相見與別執(zhí)手,年長垂手引見,少者仰手迎焉。平時(shí)則立掌平執(zhí),相抱者少矣(楊賓:《柳邊紀(jì)略》)。
[回族的稱謂和禮儀]回族在對親屬的稱謂上有獨(dú)自的習(xí)慣特點(diǎn),如對父母從來不使用爹、娘的稱呼,而稱爸爸、媽媽。然而對外祖父、母,就稱姥爺、姥娘。對其它親屬習(xí)慣于在稱謂上加爸、媽的尾音,如姑媽、嬸媽、叔爸或?qū)κ宸Q"伯"(發(fā)掰音),如對二叔稱二伯,對老叔稱老伯或老爸。
回族有"大者為長"尊重長者的美德。只要年長甚至只是生日先于他人,就會受到敬重。赴席就座時(shí),要讓老年、長輩、長者先入座。餐畢,客人要向主人或尚未就餐的客人"道偏",講"偏您了",意思是表示自己先于別人已用飯茶而偏得了。
回族買肉不說砍肉;宰牛羊,不說殺牛羊;塊大的一些肉,不能說大肉,因?yàn)榛刈迦朔Q豬肉為大肉。
3、民族飲食
[滿族飲食]滿族以吃面食為主,他們把饅頭、包子、餅子統(tǒng)稱餑餑。喜歡吃粘食和甜、酸味的食品,有用黃米、糜子做的打糕、馓糕、淋漿糕、炸糕等。滿族用豆面制做的"驢打滾"和點(diǎn)心"薩其瑪",已是廣大群眾喜歡的食品之一。在農(nóng)村,夏季愛吃水撈飯,它是用高粱米、稷米放入水中煮熟,用清水過了再泡入清水中,吃時(shí)用笊籬撈出,清涼爽口。滿族人喜歡吃酸湯子,其作法是:將玉米用水浸泡,磨成水面,用布袋濾掉渣滓,擠出水分,置缸內(nèi)發(fā)酵,已備食用,稱"湯面"。制做時(shí)手戴斗笠形,中間有圓孔的套,將湯面窩于手中,從湯套圓孔中擠出湯條于沸水中,煮熟即可食用。其味微酸,食之爽口、健胃。農(nóng)家每年秋后做湯面,備冬春食用。
滿族人每年年底都要?dú)⒇i。把肉煮成初熟切片即食,俗稱白片肉。還習(xí)慣用豬血、豬腸做血腸,血腸味道鮮美?;疱伿菨M族人的傳統(tǒng)飲食。通常以羊肉為原料。先將酸菜、蘑菇、粉絲、蝦仁放入鍋內(nèi),再將切成薄片的豬肉、羊肉鋪在酸菜上?;疱佒箝_后,配上佐料即可食用。除羊、豬肉外,狍子、鹿、野雞、黃羊、飛龍的肉均為原料?;疱佉咽潜狈礁髯迦嗣竦某R娂央?。
滿族還喜歡吃野果、野菜,如山葡萄、山里紅、山核桃、山李子、榛子、松子等。除新鮮食用外,還制成干果,或用蜂蜜漬制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