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據(jù)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是指農歷每年末最后一天的晚上,即大年初一前夜。因常在夏歷臘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之一。
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除夕夜有一只一角四足,形貌猙獰,生性兇殘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里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非常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夕”獸的辦法,紛紛去拜年,也就是現(xiàn)在的“拜年”。把年的圖帖在門口或窗前,也就是年畫。年除掉夕的這一天叫做除夕。
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lián)、貼年畫、掛門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