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二十三的風(fēng)俗習(xí)慣 小年的風(fēng)俗有哪些
小年祭灶
傳說灶神為玉皇大帝所封,稱“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專司人間煙火,所以舊時差不多家家廚房里都設(shè)有“灶王爺”神位,并視其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爺自元宵節(jié)以來就一直駐居在家中,保護和監(jiān)察全家。到了臘月二十四日晚,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來的善惡情況。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yīng)該得到的吉兇禍福交予灶王爺具體執(zhí)行。因此,對各家來說,灶王爺?shù)摹皡R報”實在關(guān)系重大,“打點”、“賄賂”他老人家也就顯得非常有必要了。所以,人們祭灶時多用飴糖供奉,有的還將糖稀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目的是讓他“嘴甜”,向玉帝匯報時多揀好話說,不要說不好、不利的話。
祭拜完畢后,便將灶神像、灶龕兩側(cè)的“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聯(lián)語,以及“一家之主”或“吉”、“?!弊值臋M批揭下,連同事先準(zhǔn)備好的“灶馬”(紙印或稻草扎制)、“草料”(用寸余長的麥秸拌上黃豆、麩皮等制成)等一起燒掉,送灶神升天。有的地方則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一家人還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四,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fēng)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做面花
在山東小年到來,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余。此制做起來比較麻煩,發(fā)面后醒面,再揉面再醒面,然后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面食造型后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后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面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男婚女嫁之時,膠東農(nóng)村還用面做鴛鴦,象征愛情專一永恒。同時,人們特別留意看誰家的媳婦、或閨女做的面食花樣好和多,贊譽為:心靈手巧。
面花的品種有面燈、巧餑餑、面老虎、小型人物、魚等動物、花卉、江米人等,它和民俗結(jié)合在一起,如同民間剪紙那樣普遍。而且家家戶戶還要相互贈送,我認為,這是在暗中比手藝,比誰能干。明清時期,這種面花多用于春節(jié),元宵,清明,八月十五,小年等節(jié)日,后來,延伸至婚喪嫁娶等事項,再后來,為表儀式的隆重,這種代表著美好祝福的面花便越來越多的出現(xiàn)在各家的神龕前,供桌上,花樣之多,令人目不暇接。
打掃屋子
每家每戶從臘月二十四開始要全面打掃室內(nèi)外的衛(wèi)生,洗抹家具,清洗床被,迎接新年的到來。它起源于古代人驅(qū)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后來逐漸演變?yōu)槟杲K掃除穢氣、晦氣、窮氣的主要活動。據(jù)宋代吳自牧《夢梁錄》載:“士庶家不論貧富,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年之安?!边^去農(nóng)村禁忌很多,哪一天能動土,哪一天能動掃,哪一天能動洗,都要根據(jù)歷書上對時日的規(guī)定來進行。民俗認為從二十四起是“百無禁忌”日,民俗還認為“正月不洗床頭被”,意思就是在臘月末要清洗完畢。清代顧祿撰《清嘉錄·十二月·打埃塵》中說:“臘將殘,擇完書(指歷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在二十三、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币颉皦m”與“陳”諧音,歲末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小年是哪天
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作為祭灶節(jié)的小年,在我國的不同地區(qū)日期是不同的。過去在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tǒng),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如今北方地區(qū)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早在宋朝,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記載,所以臘月二十四的小年習(xí)俗歷史更悠久。然而到了清朝,為了節(jié)省開支,皇帝會在每年臘月二十三祭神的時候,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自此開始便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區(qū)別。又由于清朝的中央政府在北京,所以北方人多選擇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而南方很多地方仍在臘月二十四過小年??梢哉f,南北小年日子的不同,是受官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