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中國人通常吃什么巧果
巧果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相傳是女子為祈求侄女賜予自己一雙巧手而制作的一種食物。巧果種類多樣,主要的原料是油、面、糖和蜜。將制作好的面團放入各種圖案的模具中壓制成特定的形狀,如剪刀、石榴、蘋果、金魚等形狀,再用油炸熟。有些巧果還會點染成七種顏色,用長線穿成串,尾端系上花布,掛于壁間,作為裝飾或者是零食。
巧果制作方法十分簡單,,只要將面皮切成兩寸左右的條形,放入油鍋中炸至金黃色,出鍋后撒上芝麻、白糖等佐料,酥脆香甜的巧果就算是做好了。
七夕節(jié)為什么吃巧果
(1)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于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七夕巧果是一種漢族節(jié)日食俗。而其名字的由來也是因為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傳說一個名叫小巧的姑娘,因為同情牛郎、織女的相似之苦,在每年牛郎織女相會的時候都會做可口的小吃,以作為供奉。因為傳承了這樣的美好,后人在農歷的七夕節(jié)中送戀人巧果已經(jīng)成為一種戀人宣愛的方式,也成為表達彼此最好的方式。所以,七夕巧果也逐漸成為愛情的象征。
(2)七夕做餅如手指與口舌狀,名曰“巧食”,婦女、兒童用五彩線縷貫“巧食”拋擲屋背,謂讓喜鵲銜去搭橋,夜渡牛郎、織女過銀河相會。
(3)巧果是七仙女灑的淚,給寶寶們戴上,女孩子會心靈手巧,越來越漂亮的。
七夕吃巧果的寓意是什么
七夕吃巧果寓意是祈盼自己或友人靈巧。
唐朝的節(jié)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并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jié),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巧果做成后,到晚上陳列到庭院中的幾案上,擺上巧果、蓮蓬、白藉、紅菱等,家人和親友圍坐在一起,一邊欣賞浩瀚的夜空,一邊品嘗各種巧果和其他食品,人人祈盼自己或親友會變得靈巧起來。
巧果的做法
1,準備好材料面粉200克,溫水150克,芝麻,糖,雞蛋和酵母適量;
2,將雞蛋,面粉以及白糖混合調勻;然后用準備好的溫水來溶解酵母;
3,將溶解的酵母水數(shù)次的倒入面粉里,邊倒水的同時邊揉面團至均勻。
4,把揉好的面團蓋好保鮮膜等待醒發(fā)半小時左右,面團醒發(fā)好后再用手揉勻,面團揉得時間越長,做出來的巧果越好吃,顏色越好看。
5,將揉好的面團切成一小塊狀,并放入模具里壓模;面團形狀就出來了;
6,將鍋里放適量的油,加熱后就可以放入成型的巧果,雙面變色后就可以出鍋食用了。當然了,如果有條件的朋友們也可以選擇用烤箱也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