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簡稱為甬,甬劇是寧波文化里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的精髓。近年來,可能越來越多的人都已經(jīng)沒聽過看過了。那些逐漸消失的寧波傳統(tǒng)民間藝術(shù)有什么,而又你知道哪些呢?隨本文一起來看看吧!
甬?。?/p>
甬劇,早期曾名“串客”,寧波灘簧。它是源于浙江寧波地區(qū)、流行于浙江東部和上海市的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與浙江的姚劇、湖劇一樣,同屬灘簧腔系。
姚?。?/p>
姚劇原名“余姚灘簧”,主要流行于浙江余姚、慈溪、上虞的一種漢族地方戲曲劇種。1950年后定名為姚劇。姚劇是在當?shù)貪h族民間歌舞曲藝“馬燈”、“旱船”、“采茶籃”、“崔冬冬”等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因此在余姚一帶,姚劇又被稱作“燈戲”、“燈班”。
舞獅:
在寧波市寧??h一帶較為流行,一般在夏歷正月或佛教有關(guān)節(jié)日,數(shù)十名農(nóng)民組隊,去各村輪流舞獅,以示敬祖迎神、辟邪祛妖。獅舞有獨舞、對舞、群舞,以三獅共舞為多,一雄一雌一仔,邊舞邊敲鑼打鼓,以表演“搶五燈”為最精彩,即在場地中間、四角各置一盞燈,狂舞獅子在中間嬉打、咬打、搶燈等動作,四周圍觀群眾。
賽龍舟:
城鄉(xiāng)賽龍舟主要在池塘、河流和湖泊中舉行,龍舟分青龍、黃龍、白龍等;賽龍舟一般在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和八月十六舉行。前者相傳是楚國愛國詩人、三閭大夫屈原投汨羅江的日子,劃龍舟,表示人們競相營救。后者則為寧波的中秋節(jié)。除舉行廟會外,賽龍舟可增加節(jié)日娛樂氣氛。當比賽開始時,劃船人員頭高高地昂起,一人站立于龍舟前身敲鑼指揮,服裝與龍舟同色,一聲鞭炮響,龍舟齊發(fā),鑼鼓聲與岸上觀看的人群呼喊聲不絕于耳,場面甚為熱鬧,先到終點者為勝。寧波東錢湖的龍舟最負盛名。
梁山伯祝英臺故事:
東晉時上虞祝氏女英臺,女扮男裝求學(xué),與會稽的梁山伯同學(xué)三年。后祝英臺先歸家,次年梁山伯去祝家拜訪,才知其為女性,央人求聘,而祝已許馬氏子。后山伯為縣令,勤政愛民,死于任上,葬在城西鄉(xiāng)。后祝英臺過山伯墓,痛哭呼號,墓自裂,祝跳入梁墓中同葬?,F(xiàn)寧波西鄉(xiāng)有梁祝合葬墓及梁山伯廟。寧波有“若要夫妻同到老,梁山伯廟到一到”的諺語?,F(xiàn)梁祝故事以電影、戲劇、曲藝等各種藝術(shù)形式流傳,范圍非常之廣,涉及并流傳到歐美各國,被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