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五谷被稱之為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F(xiàn)代通常所說的五谷是指稻谷、麥子、大豆、玉米、薯類,同時(shí)也習(xí)慣地將米和面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因而五谷雜糧就泛指糧食作物。
五谷雜糧由來傳說:古時(shí)候,人們都是吃鳥獸的肉和山上的野果過日子。到了炎帝神農(nóng)時(shí),人慢慢多起來了。炎帝心想,鳥獸總會(huì)越吃越少,而草木的果實(shí),每年可以生長一次,可以源源不斷。要是能把那些最壯實(shí)的草木種拿來種植,就可以年年有新的收成,不愁食物短缺了。
于是,他從山上砍來一些木料,削成啟土鋤地的耒耜,讓他的琉璃獅子狗在前面拉著走,自已在后面扶著耒耜掌握方向。土翻好后,又從野地里收集了一些草籽,開始試種起來不久,這些種子破土而出,長得很茂盛。到了秋天,收到了多幾倍的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