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jié)吃什么傳統(tǒng)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fēng)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后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nèi)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稏|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花瓜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guān)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可多種變化。或?qū)⒐瞎癯善婊ó慀B,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稱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則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設(shè)湯餅。唐朝的節(jié)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jìn)斫餅,并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jié),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jù)說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這種神奇的藥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diào)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
與七夕有關(guān)的食物有哪些
1、巧果
七夕乞巧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不是一種水果,而是以油、面、糖、蜜為主材料的各色糕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嘗。
2、瓜果
七夕節(jié)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嘗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有手巧的女子,會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成為“花瓜”,用來拜織女乞巧。
3、酥糖
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到七夕會制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rèn)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4、餃子
在我國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fēng)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會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5、五子
七夕節(jié)“拜織女”的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妝用的花粉。在齋戒沐浴后,大家會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愿。
6、巧芽面
巧芽面里的“芽”指的是綠豆芽。這綠豆芽一定要提前七天生,選品相好的綠豆一小碗,洗凈平鋪到一個盤子里,用濕紗布覆蓋,每天噴幾次水使其保持濕潤。七天后,待豆芽長至兩三厘米長,便可做手搟面,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后熱鍋放油,加肉丁炒熟,下蔥、姜爆香,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調(diào)味,做成豆芽湯澆到面條上即可食用。
7、江米條
吃江米條是老南京人七夕節(jié)特有的習(xí)俗。江米條是將糯米粉與豆粉加清酒和成面團(tuán),放入鍋里蒸熟后放入石臼捶打,待捶打好的面團(tuán)稍微變干,再用刀切成方便食用的條狀放入油鍋炸熟,炸好的江米條瀝干油后裹上糖漿即可。
8、吃雞
這個吃雞自然指的不是吃雞戰(zhàn)場。傳說雄雞報曉時,“鵲橋相會”的牛郎織女就得分開。假設(shè)沒有公雞報曉,牛郎織女就不會分開,于是七夕節(jié)吃雞就成為了很多地方的一種傳統(tǒng)習(xí)俗,表示人們對牛郎織女的同情。
還有一些地方認(rèn)為公雞換了地方怕生,就不會打鳴,所以一到七夕節(jié),就把大公雞從雞窩里抓出來,放到屋里用框子扣起來。
9、分蠶豆
“蠶”與福州方言里的“纏”諧音,“分豆結(jié)緣”是福州地區(qū)七夕節(jié)特有的習(xí)俗。一到七夕,親朋好友和鄰里之間都要相互贈送、分食蠶豆,意為把好事緊緊纏住。
10、品菱角
七月初七品菱角是江門臺山的傳統(tǒng)習(xí)俗。農(nóng)歷七月初六晚上(初七凌晨),當(dāng)?shù)丶壹覒魬舳家萆?,稱為“幕仙”,菱角、涼粉、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拜祭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