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名是探花。探花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在殿試中,取得進士第三名的名稱,與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合稱“三鼎甲”。
“探花”名稱跟狀元、榜眼一樣,其實都是社會上習慣使用。在正式發(fā)放的金榜之上,只會稱進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探花的發(fā)展歷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制。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于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布后,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游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guān)。如北宋前期宰相寇準就是探花。
到了南宋后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于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于南宋。
太祖以后,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xiāng)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yīng)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社會影響:
“探花”雖然代表了第三人及第。名位在“狀元”和“榜眼”之后,但“探花”與“狀元”、“榜眼”一起統(tǒng)稱為“三鼎甲”。如鼎之三足,撐起了科舉考試這一選才大鼎。鼎甲是進士之首,是最具代表性的群體?!疤交ā蓖瑯邮翘熳娱T生,是一甲及第,是十分難得的榮譽。也是成千上萬舉子夢寐以求的目標。何況“探花”與“狀元”、“榜眼”都是不相上下的高才,只是因皇帝的好惡而名序有先后。不能籠統(tǒng)認為“探花”就比“狀元”、“榜眼”低人二等。
以上就是小編的分享,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