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億年前,由于地殼的運動,平坦的地面受擠壓而突起,漸漸地經過了上千年,最后形成了山脈,山勢險峻的太行山的就是這樣來的,中國的山脈眾多,那么太行山在哪里呢?本期城市文化帶你來看下。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qū)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qū)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shù)400余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qū)是一片汪洋大海,后來經過了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退時,這里沼澤廣布,氣候溫暖潮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區(qū)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后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使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后又與東西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形成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tài)。
約在240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并逐漸形成。早在28億年前,太行山地區(qū)被海水淹沒,沉積了巨厚的碎屑巖、含鐵硅質巖及碳酸鹽地層,受五臺運動和呂梁運動的影響,區(qū)內古老的地層普遍遭受褶皺、變質,并伴隨有斷裂和石英巖脈的侵入。至距今18億年,形成了混合巖化的結晶基底巖層。
自距今18億年的呂梁運動以后,本區(qū)地殼進入差異升降階段,并由此導致了海水的進退往復,分別形成了中元古代地臺沉積蓋層,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奧陶、石炭和二疊系地層。其中奧陶和二疊系為含煤地層。發(fā)生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太行山新華夏式褶皺帶逐漸形成并發(fā)育太行山前深大斷裂帶。
發(fā)生在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太行山強烈隆升,而山前的華北平原則相對下沉,經過數(shù)百萬年的千古錘煉,太行山終于產生。
山地受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多橫谷,當?shù)胤Q為“陘”,古有“太行八陘”之稱,為東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著名煤礦。太行山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海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并形成暴雨區(qū)。山地東側為地震強烈活動帶。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fā)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臺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