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陽小調是衍生并流布于湖南祁陽的一個民間曲藝,也是永州北部的祁陽廣泛流傳著一種民間小曲。這種民間小曲經(jīng)過長時間的演變和發(fā)展,也慢慢的形成了有詞有曲的小調。那么,大家對于這種地方色彩濃郁的民間曲藝是否了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祁陽小調的曲體結構
祁陽小調的曲體結構有單曲體與不完備的聯(lián)曲體結構兩類,單曲體即用一個曲牌,反復演唱各段唱詞來敘述故事,一個曲牌名稱即為一首祁陽小調名稱。單曲體中有上下兩句對稱的結構,也有短小方整形的四個樂句為一段的曲體結構。曲調雖然短小,藝人們運用擴充,加花,變化重復及潤腔,加說白等多種技法,使你唱而不倦,聽而不厭;另一種是不完備的聯(lián)曲體結構,這是一種既非單曲牌,又非多曲牌的聯(lián)綴,即以一首曲牌為主,加入多個曲牌或段子構成,本申報材料“曲調選”中《兄妹生產(chǎn)》就是由《出門調》、《討學錢》、《玉石川》等三個單曲聯(lián)綴而成。
祁陽小調的三種演唱形式
1、祁陽小調的演唱形式,較多的是一女演唱,一男伴奏的對唱形式。即女的手拿碟子站立,男的坐著拉二胡,二人對唱,動作幅度不大,重在二人的面部表情。如1956年祁陽藝人朱敦祥、朱美秀進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并入中南海演出的祁陽小調《五更留郎》就是用這種形式演唱的,深受群眾歡迎。
2、第二種演唱形式是一男手拿花扇、一女手拿小手絹,二人邊唱邊舞的對唱形式,有時男的下樁半蹲,圍著女的邊唱邊打圈,活潑風趣。
3、第三種演唱形式是坐唱,用小型的絲弦樂隊伴奏,演唱者坐于樂隊前面演唱,這種形式多以演唱祁陽絲弦小調。1956年祁陽80歲藝人楊梅生,參加湖南省農(nóng)村文藝匯演演出了祁陽小調《鬧五更》榮獲了優(yōu)秀演出獎。
4、第四種演唱形式是表演唱,這種形式是七十年代后發(fā)展成的,一般由8-12人表演,集唱、說、數(shù)一起,形式生動活潑,1976年和1995年兩次進京演出的祁陽小調《赤腳歌》和《夜宵歌》就是用表演唱這種形式演唱的,很受群眾歡迎。
祁陽小調為全國優(yōu)秀曲藝品種之一,目前已被《中國曲藝志——湖南卷》、《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湖南卷》、《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湖南卷》、《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卷》、《中國音樂詞典》等科研項目收入。同時,由于祁陽小調類似于長沙花鼓戲,不僅地方色彩濃郁,而且最貼近于百姓生活,所以,新中國成立以來,藝人們在傳承祁陽小調的前提下,吸取祁陽小調的素材,新編了許多新的祁陽小調曲目,這為服務現(xiàn)實生活,發(fā)展湖南文化都發(fā)揮了十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