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璽,專指皇帝的玉印,是至高權(quán)力的象征。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據(jù)說始于秦始皇。璽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璽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璽,而臣民所用只能稱為印。出處:《史記·秦始皇本紀》:“令子嬰齋,當廟見,受玉璽?!崩钌屉[《隋宮》詩:“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p>
玉璽是御璽的俗稱,正確、專業(yè)的稱謂:寶璽。明代正式寶璽亦為玉制,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即記載:“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則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詔曰:先朝甲戌遇災,御寶凡六,其五已遭毀。命所司覓美玉補造。”可見御寶仍為玉制,惜未能流傳至今。然成化、嘉靖時,確實用白石等制作一批印璽,多屬閑章,部分印文的文字與御寶一樣,現(xiàn)藏故宮。明朝有二十四寶璽,其中皇帝奉天之寶為唐宋之傳璽(《明史》卷七十四;《明會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清朝的寶璽用料更繁多,除玉外,還有栴檀香木、檀香木質(zhì)、金質(zhì)、水晶、瑪瑙、骨質(zh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