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中,初始條件下微小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tǒng)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是一種混沌的現象。其意思是一件表面上看來毫無關系或者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帶來巨大的改變。對于這個效應最常見的解釋是“一只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導致一個月后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的具體由來是在1961年冬天,美國大氣物理學家愛德華·羅倫茲在使用計算機程序來計算模擬大氣中空氣流動的數學模型,第一次計算時沒有什么問題,在進行第二次計算時,他想要偷一下懶,直接從程式的中間段開始執(zhí)行,并且輸入前一次模擬結果打印出來的數據,但是最后計算出來的結果卻與第一次差別巨大。
經檢查后發(fā)現問題出在數據上,在第二次打印的數據精準度只有小數點后3位,但該數據正確的精確度應該是小數點后六位。洛倫茲非常震驚,在1963年,他發(fā)表論文《決定性的非周期流動》,分析了這個效應。這篇論文后來被大家廣泛引用。
為了更加形象地解釋這個理論,他也在另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只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不過,在以后的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應”的由來。后來由于電影《蝴蝶效應》的播放,使“蝴蝶效應”這個名詞逐漸被大家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