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到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舀肥,初七七元, 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席,十一請子婿,十二請查某子返來食泔糜配芥菜,十三關(guān)老爺生,十四月光,十五是上元暝。
初一元旦,事先就要依據(jù)干支找出當(dāng)年“開正”的 時刻。“開正”的時刻通常很早,有的人家甚至通宵守歲,一等刻到來,就燃放鞭炮,在神佛前擺上各色“甜料”,如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全家老幼一同祀神、祭祖,迎新年的到來。平日信奉某一神祇者,也在春節(jié)到所祠之廟燒香禮拜,稱為“行香”。又因鹿港以廟字之多冠全省,平時不燒香的少男少女,也都利用這一天到龍山寺、媽祖廟去拜拜許愿。如有登門賀年的賓客時,主人要端出各種甜料、甜茶招待,稱為“食甜”。過去的甜料以紅棗、橘子、 冰糖、花生、冬瓜糖及瓜子等四種或六種組成。
客人在“食甜”時,也要即興的說些吉祥話,如“吃紅棗,年年好”,“吃甜甜,大賺錢”、“老康健,食百二,吃個甜 ,祝您大賺錢!”等等。
為求新春的吉利,也有若干的禁忌要遵守,例如:不掃地,不倒馬桶,不說與死字同音的字,不吃稀飯,不動用刀鋸忌煎粿,唯恐將年粿煎焦。忌打破碗盤,若不慎打破,就說“歲歲平安”。蒸年糕時禁用白糖,改用紅糖。并忌午睡、男子午睡則田壟必垮,女子午 睡則土灶必崩。但由于生活型態(tài)的改變,許多的禁忌已逐漸被人忽略了。
俗傳已嫁的女兒若在正月初一歸家,會使娘家變窮,所以要到初二才能回娘家,臺灣稱為“作客”、“返外家”。
正月初三,俗稱“赤狗日”,俗信此日不宜外出、宴客。若犯此禁忌,則終生赤貧。所以經(jīng)過了初一、初二兩天的忙碌后,大家在初三都會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正月初三又是俗傳“老鼠娶親”的日子,入夜以后,各家各戶都要提早熄燈就寢,并在家中各處撒鹽、米,稱為“老鼠分錢”。
初四接神,去年臘月廿四日升天奏報的諸神都在初四那天回轉(zhuǎn)人間。由于要準(zhǔn)備接神的供品,飯菜特別豐盛,所以才說“初四頓頓飽”。
初五隔開,表示新正暫告一段落。各商家已正式開張,回復(fù)正常營業(yè)。
初六挹肥,表示舊時農(nóng)民于此日開始下田,準(zhǔn)備春耕。
初七七元,初八完全據(jù)說初七是人類誕生的日子,初八是一切恢復(fù)正常的日子。
初九子時后,全家老幼就要齊聚廳堂,由長者上香,向天公行三跪九叩 之禮。由于拜天公的祭品極為豐盛,所以到了初十還“有吃食”。
十一日是岳父宴請子婿的日子、俗稱“子婿日”。
十二日女兒歸寧。
十三日連續(xù)幾天的魚肉生涯后,就來點(diǎn)清淡的稀飯配芥菜。
十四日開始結(jié)燈棚,新年的歡樂就在元宵燈火的高潮中劃上一個圓滿的句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