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犀牛種類不同,長角的數(shù)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兩只角,而亞洲只有蘇門答拉犀牛有兩只角,其余的兩個品種都只有一只角。犀牛角從皮膚中長出來,質(zhì)地很硬,每年可以長7.6厘米。犀牛角,即犀角,為犀科動物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等的角。
2、1993年,中國政府頒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國境內(nèi)現(xiàn)在雖然已經(jīng)沒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國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22年因人類獵殺滅絕),因此沒有犀牛種類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但是作為《國際野生貿(mào)易公約》的成員國之一,中國始終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犀角由表皮角質(zhì)形成,內(nèi)無骨心。犀角的主要成分為角蛋白(Keratin)、膽固醇、磷酸鈣、碳酸鈣等。還含有其他蛋白質(zhì)、肽類、游離氨基酸、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vatives)、甾醇類等。
角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長短不等,大者長達30厘米。表面為烏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褐色。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稱“馬牙邊”,高約3厘米,表面 凹凸不平?!榜R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去凈的堅硬直刺,習(xí)稱“剛毛”,有時并有裂紋;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fā)亮,并可見鬃眼狀圓點。角前面有一縱長凹溝,溝長約9~15厘米,深約3厘米,習(xí)稱“天溝”,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突出的高崗,崗長約6~7厘米,高2~4厘米,習(xí)稱“地崗”。底盤較大,長圓形,前窄后寬,形如龜背,長13~20厘米 ,寬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6厘米 ,習(xí)稱“窩子”,并布滿鬃眼狀圓點,習(xí)稱“沙底”。角質(zhì)堅硬,但從縱面劈開,均系順絲,無絞絲。鎊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點或短線紡。氣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烏黑光亮 、完整無裂紋、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氣清香者為佳。底盤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顯者質(zhì)較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