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在茶的發(fā)展中,形成了許多不同品種的茶,這其中就包括了溫州黃湯,那么溫州黃湯歷史發(fā)展是什么呢?它的品質(zhì)特征是什么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溫州黃湯歷史發(fā)展
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溫州黃湯概念,不同現(xiàn)今所指的溫州黃湯,是依茶樹品種原有特征,茶樹生長的芽葉自然顯露黃色而言。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壽州黃茶和作為貢茶的四川蒙頂黃芽,都因芽葉自然發(fā)黃而得名。
創(chuàng)制黃茶時代,大約在1591年以前。明朝許次紓《茶疏》說:“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然六安乃用其郡名,其實產(chǎn)霍山縣之大蜀山也。顧此山中者不善制造,就于食鐺大薪炒焙,未及出釜,業(yè)已焦枯,詎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笥乘熱便貯,雖有綠枝紫就,輒筍萎黃,僅供下食,奚堪品斗。”
這段記載說明了三個問題。其一與現(xiàn)時黃大茶的同制法大致相同,焦味和悶黃正是黃大茶的特征;其二黃大茶的制法早在16世紀之前就有;其三由于不善制茶,綠變黃茶。于是,人們發(fā)現(xiàn)炒青綠茶在殺青或柔捻后不及時干燥或干燥程度不足,葉質(zhì)變黃,滋味轉(zhuǎn)醇和,由認識到實踐,黃茶的制法便應時而生了。
溫州黃湯品質(zhì)特征
條形細緊纖秀,色澤黃綠多毫,湯色橙黃鮮明,香氣清芬高銳,滋味鮮醇爽品,葉底芽葉成朵勻齊。溫州黃湯的外形因種類不同,差異很大,容易混淆不清。有的像白茶類的白毫銀針,如君山銀針;有的像綠茶類的細烘青,如黃湯;有的像毛峰,如黃芽;有的像綠大茶,如黃大茶。但總的來說,雖然形狀各異,其色澤都有所偏黃。
溫州黃湯存儲方法
石灰保藏法:利用石灰塊的吸濕性,使溫州黃湯茶葉充分干燥,以延緩變質(zhì)。方法是采用口小腰大,不會漏氣的陶壇作為盛放器。
陶罐儲茶法:在現(xiàn)代生活中,這一方法也比較適用,先用容量嬌小的儲茶具或其他較厚的紙包好,把茶包沿著陶罐內(nèi)壁四周擺放,中間放上石灰包。
冰箱保存法:也可以用冰箱報存,茶葉放的時間長了會變質(zhì)的,建議放在冰箱的冷凍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