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在冬至的時候,每個不同地方都會有屬于他們的飲食,那么冬至南北飲食差異吃什么呢?不同地區(qū)的飲食是怎樣的呢?接下來就跟隨本期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南北飲食差異
南方吃湯圓
對于南方的很多地方來說冬至這一天有吃湯圓年的習俗而不是吃餃子,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團”,冬至吃湯團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
北方吃餃子
冬至吃餃子應該是最廣為人知的習俗了,現在在北方比較流行這一傳統(tǒng)。餃子,相傳是醫(yī)圣張仲景告老還鄉(xiāng)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蘇州吃米酒
傳統(tǒng)的蘇州人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愿。
閩南吃姜母鴨
姜母鴨具有非常好的驅寒、滋補效果,因此也十分適合冬季食用,在閩南地區(qū),當地人會在冬至享用姜母鴨。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具有疏肝潤肺、養(yǎng)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
臺灣吃糯糕
對于臺灣地區(qū)的冬至習俗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據悉我國臺灣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tǒng)。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
滕州吃羊肉湯
羊肉是十分適合冬季的滋補食物,于是在滕州就有了吃羊肉的習慣,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