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云:“人固有一死?!比怂乐螅瑔试醿x式必不可少。古代帝王駕崩之后,所有的嬪妃都要守孝,而且還有陪葬的習俗。到今日,許多習俗都被摒棄了。但在合肥文化中,還有不可忽略的喪葬習俗。一起來看下吧。
置壽材
舊時,合肥民間俗尚土葬,故人死后必備棺材裝殮。棺材,又稱壽材,喻老人壽終正寢、享福盡壽之意。尤其是70歲以上的古稀老人去世,不僅被視為壽享天年,而且被視為人生一大喜事,故民間又有將棺材戲稱為“嫁妝”的,將古稀老人去世,比作婚嫁,化悲為喜,視為是同樣值得慶賀的“白喜事”。因此故,合肥民間有許多家庭,常在老人進入暮年之后,即提前做壽材,此俗一是表達對老人的孝心,讓老人對后事放心,二是言此可“沖喜”,得保老人安然無恙,免災長壽。
棺材的品質,視家庭經濟狀況而有很大區(qū)別。富裕人家,為老者置辦的棺材,常取上等質地整木加工,稱作“十圓”、“十二圓”等,不僅質優(yōu)料整材厚,且經油漆加工,外觀光澤呈亮,內有細紗布護襯,不滲水不透氣。普通家庭往往只能是盡力而為,以有木棺行葬為可,無法豪費。然置辦棺材,無論是請木工上門加工,或是于店家訂制訂購,均不興討價還價。因傳統(tǒng)道德認為,為老人做壽材敬孝心,不能吝嗇,而店家或木作匠人亦通常不隨意亂要價,認為不能賺“黑心錢”。棺材,即壽材置辦好后,若老人健在,常內作防腐防蛀處理,外覆紅綢或紅細布,于內屋存放。
報喪
老人斷氣后,家人要立即通知至親好友,俗稱“報喪”。形式有口頭告訴和發(fā)訃文告訴。大戶或上流社會人家,多張貼訃告或在報上登發(fā)訃告,廣為告知。欲通告遠離他鄉(xiāng)的親人,則借助電話和電報等手段。此俗今仍沿習,做法上大同小異。公職人員去世后,通常由其生前所在單位成立治喪委員會,協(xié)辦喪葬有關事宜。
吊唁
接喪家報喪后,至親好友,四鄰八舍,紛往吊唁,一是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二是向死者親屬表示慰籍。舊俗,吊唁者多向死者行跪拜或鞠躬、作揖禮。若為父母歿,其孝子則以三磕跪拜禮答謝,媳婦、女兒等人則號啕慟哭。今實行火葬,死者尸體多停放火葬場,喪家多在正屋客廳設靈堂祭悼,前往吊唁者多向死者遺像行鞠躬禮,然后勸慰其家人節(jié)哀。若有情禮相送,如挽聯(lián)、挽幛、紙、香、爆竹、花圈等,應在3日內,即死者出葬或火化前送達。
謝孝
舊時,合肥民間遭遇喪事人家,通常在亡者“五七”之后,由其孝子對前來吊唁的人逐家登門叩拜致謝,俗稱“謝孝”。并置辦酒席酬謝為喪事出情出力的人,稱“獻饌”。亡者若在60歲以上,其酒席稱作“壽酒”。席間俗尚“偷壽”,即將食用之飯碗“偷回”,主人視而不見。因民間習尚此俗,故有的家庭往往特意備辦許多碗盞供“偷”。宴畢,主人還要送每個客人一條白土布大手巾,曰“孝巾”。今合肥民間仍興謝孝俗。謝孝的做法通常是以信函或在報上登文告等形式鳴謝。
守孝
舊時,合肥民間因崇尚儒家倫理道德規(guī)范,故家中老人去世后,其孝子賢孫等人,通常要守孝3年,配偶亦同。在此期間,不得穿紅戴綠,不得涂脂抹粉戴花,不得舉辦婚事,春節(jié)期間不貼紅對聯(lián),不外出拜年,讀書人則于家中守護廬舍,不外出趕考應試和做官。然在實際做法上,常難免例外,如清末李鴻章,在其父病死家鄉(xiāng)之時,先初被清廷以“丁憂”為名排擠回家,后因太平軍勢大,清軍難抵,便又被招回啟用,謂之“忠孝難能兩全”。此所謂俗尚在人,變通之法也在人也。